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出版以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被翻译成近70种语言文字,风靡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高达3亿多册,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一时间,众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文学批评、文化评论等角度,对该作品的文本结构及其蕴涵的意义进行了一系列剖析论证,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研究《哈利·波特》的热潮,但目前还鲜有人探讨《哈利·波特>系列中所反映的《圣经》原型母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的作者罗琳女士的生平简要介绍,同时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继而在阐释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的文学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论文的理论批评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论文从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主要人物和意象的原型着手,讨论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罪、救赎和爱母题,与此同时,论文重点分析了这些母题与《圣经》中的相同母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解构了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的移位技巧及原型参照物。
通过比较分析《圣经》与《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蕴含的相同母题,论文的结论着重阐释了隐含在小说文本背后的深层次主题:即小说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后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同时以隐喻的方式提出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与途径。也就是说,在《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罗琳描绘了魔法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种种不和谐现象,表达了西方世界的人们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文明的独特的心灵感受和生命体验,进而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压迫感,最终,小说基于《圣经》中的救赎与爱母题,提出用爱的方法来对人类目前面对的问题进行救赎,进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