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治疗、预防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不重复、连续分离的病原菌70株,研究这些病原菌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特点,并分析此60例发生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结果选取60例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病例,共培养出菌株为70株,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6株(22.86%)、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17.14%)、人葡萄球菌亚种(14.29)、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7.14%)、表皮葡萄球菌5株(7.14%)、铜绿假单胞菌4株(5.71%)、白色念珠菌4株(5.71%)。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株检出率为56.25%,肺炎克雷伯产ESBLs株检出率为33.33%。所有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均敏感,但是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其耐药率高达100%,对喹诺酮类和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其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加酶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率约50%明显高于氨苄青霉素(10.09%),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的敏感率高于第一代及第二代(>60%),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率>60%,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70%,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培养后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四株,四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均敏感。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能达到100%。人葡萄球菌人亚种对甲氧西林耐药率达90%,明显高于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他们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0%、40%。本研究中,真菌感染共11例,占15.7%,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光滑念珠菌3株,隐球菌及毛霉菌各1例,曲霉菌2株,其中有一例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三种均耐药。呼吸系统感染在血流感染伴随的感染灶中最常见。60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与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两组比较,发生多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患者住院时间大于20天与小于20天比较,发生多重感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如果在获取血培养的准确结果前,已行经验性抗菌治疗,且使用抗生素正确组者,抗菌药物平均应用16.01±8.91天,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不正确组在得到培养结果后换用敏感的药物,抗菌药物平均应用26.02±12.76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21),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6)。患者年龄>60岁与患者年龄<60岁者比较,两组年龄段不同患者感染导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43)。结论我院恶性血液病的血流感染,其病原菌仍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并且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G-为主。对革兰氏阳性G+菌来说,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而对革兰氏阴性G-菌而言,最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粒细胞缺乏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者多重感染率明显上升,粒细胞缺乏程度和住院时间为恶性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由感染所导致的死亡率上升较为明显。早期经验性使用正确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更为有效,并且能降低血流感染所致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