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硫氨酸输入体MetNI转运抑制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体的生存需要细胞从环境中源源不断地摄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废物,使细胞保持动态的平衡,这对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乃至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传统意义上,物质进出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顺浓度梯度方向的被动运输,例如一些离子或小分子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另一种是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跨细胞膜运输,我们称之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并借由跨膜蛋白的帮助进行转运。由于这些蛋白涉及人体的多项生理机制,它们成为了人们争相研究的课题。ABC运载体是目前已知数量最大且种类最多的运载体蛋白家族之一,在生物体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两个核苷结合结构域催化ATP水解,水解释放的能量则被用来推动底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按照转运的方向,ABC运载体家族可以分为输入体和输出体两类蛋白。其中输入体能够帮助生物吸收各种养分,包括分子量较小的糖类、氨基酸和肽段,以及金属、阴离子和维生素B12等。按照ABC输入体的一般机制,输入体需要在转运底物过程中发生大幅度的构象变化,通过两个核苷结合结构域的相对开合运动,推动转运的进行。甲硫氨酸输入体蛋白MetNI是ABC运载体家族中的一员,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输入甲硫氨酸。MetNI的转运活性受到多方面的调节,其中一种重要的机制就是转运抑制(trans-inhibition)。它发生在蛋白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被转运的底物对运载体蛋白的转运活性施以反馈作用,减缓甚至抑制底物的进一步转运。对运载体蛋白MetNI来说,它会通过C2结构域,对细胞内部过量的甲硫氨酸发生响应,继而抑制自身的转运活性,显著降低甲硫氨酸的转运速度,以免其在体内过量积累。虽然MetNI的分子结构已经被解析出来,但转运抑制究竟如何发生,转运抑制与蛋白的大幅度构象变化究竟有何关联,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答。计算模拟在研究大分子蛋白质构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分子动力学为例,它能够跟踪每个原子的详细运动在任意时刻的精确位置,高精度地描述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过程和动力学行为。本文中,我们以甲硫氨酸输入体MetNI为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对转运抑制现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甲硫氨酸对于MetNI的两个核苷结合域的开合运动具有显著的变构调控作用。它能够改变核苷结合域的动力学行为,增大其构象柔性,使其远离具有ATP酶活性的关闭状态,从而抑制蛋白的ATP水解活性和转运活性。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这一变构效应的分子机制,发现处于β2-β3转角附近区域的构象变化以及linker与NBD之间、linker与C2之间的相对运动在传导变构效应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工作将为转运抑制机理的研究提供例证,也会加深我们对ABC运载体家族的活性调控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其他文献
针对铅锌烧结过程中影响烧结综合透气性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以及目前已知的预测模型存在建模过程复杂的特点,利用改进的灰色理论来建立其预测模型。首先,考虑到灰色理论能在一定
安徽岳西话中存在着一种体范畴和情态范畴相结合共同表时范畴的特定结构“等着要(V)”。与普通话相比,岳西话的“等着要(V)”已发展成为一种形义兼备的固定结构,有其特定的语
目的:探讨怀旧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配偶照顾负担及积极体验的影响。方法:将62例帕金森病患者配偶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干预组(n=31),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
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对保证驾驶安全、降低人因事故发生概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列车司机的非技术技能,从决策能力、人际能力、自我管理和情景意识4个维
自然光的合理运用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设计实践探讨基于自然光的生态建筑技术手段,重点从形体建构、节约能源两个方面论述生态建筑设计中技术思维的拓
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将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江苏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发达,城市集中,人口密集,在未来反空袭作战中,它将是敌人空袭的重点目标之一.
采用微电解-水解-厌氧-好氧生化新工艺对氯丁橡胶有机废水进行中试,结果表明,在中试稳、定运行时,废水COD总去除率可达97.6%,出水COD平均浓度在300mg/L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被赋予拉动经济爬坡过坎的重任,路网建设规模和密度不断加大。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全国收费公路运营收支缺口逐年拉大的现状,分析高速企业运营中
为了鉴定鸢尾(Iris tectorum)内生真菌YW1菌株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菌株形态和其rDNA的ITS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运用薄层色谱、凝胶色谱和高效
<正> 1997~1998年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过程中发生心性猝死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为42~69岁。均为急性心梗并发室颤。心功Ⅰ~Ⅱ级2例,Ⅳ级3例。硝酸甘油10mg混入10%葡萄糖250m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