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基于1990-2004年的实证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waiww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了契机,也使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是一国产业、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体现,因此分析中日两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对研究中日贸易的性质和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产业内贸易的效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 本文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与日本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过程、产业内贸易类型、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二是研究了影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运用理论和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分析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差距、要素禀赋的差异、中国制造业规模经济、日本FDI的流入等因素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产业内贸易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一是中日制造业贸易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了中日制造业贸易发展的趋势。二是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局部向水平型发展。由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的差距和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中日制造业主要以垂直分工为特征。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从日本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三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区域一体化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日经济贸易互补的特性说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潜力巨大。与此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各自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日贸易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制造业商品竞争力的提高,两国的制造业贸易摩擦的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提出建议,扩大我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制造业商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发展中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活动中心的特殊功能正日益凸显,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丰富的资源又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提供无限可能,从而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总之,城市化与科技创新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是两者之间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作用于彼此?科技创新投入又是如何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研究这些问题,对制定以科技进步带动城市化发展
近代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在充分掌握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政策。中国应该把握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时代的机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弥补工业时代落后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当前,国家提出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规
中国股市自1990年底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过程。股票市场在这之中,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表现在投融资领域其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的推进作用。Fama的多因子模型是在资产定价领域中对股票收益分析研究极为先进的理论。本文将使用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从资产定价的角度解释中国A股市场中股票的收益,并找出对股票收益拥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从而分析中国股市的特征和特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到来,国内外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确定性与目俱增、消费者忠诚度不断下降、市场需求变化莫测,传统的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