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是指当赋予个体不同的外表时,个体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会表现的遵从外表的特征。在虚拟世界中,个体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自由的创造各种形象来代表自己,我们称之为虚拟化身。以往的研究较多的关注单一身份线索对人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当一个化身同时存在多种身份线索时,哪一种身份线索会对个体造成影响的问题。此外,个体差异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也鲜有人关注。基于此,本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是指当赋予个体不同的外表时,个体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会表现的遵从外表的特征。在虚拟世界中,个体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自由的创造各种形象来代表自己,我们称之为虚拟化身。以往的研究较多的关注单一身份线索对人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当一个化身同时存在多种身份线索时,哪一种身份线索会对个体造成影响的问题。此外,个体差异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也鲜有人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虚拟情境模拟法”从情境激活的角度,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化身身份线索和自我建构类型对虚拟社交情境中普罗透斯效应的影响。实验一探讨了化身社会身份线索(内/外群体身份)不突出时,化身个人身份线索(高/低吸引力)对虚拟社交参与度的影响: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高吸引力化身组的社交参与度显著大于低吸引力组。并且这一个过程受到了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实验二探讨了化身个人身份线索(高/低吸引力)对虚拟社交参与度的影响,是否会受到情境线索的影响。结果发现,情境中的人物的外群体身份线索不能阻碍化身个人身份线索发挥作用,并且这一过程依然受到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实验三探讨了化身社会身份线索突出时,化身身份线索对虚拟社交参与度的影响:自我建构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低吸引力化身组的社交参与倾向性差异不显著,而社会身份线索差异显著;表现为社会身份线索对个体身份线索的掩盖作用,但此过程中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结论,当化身社会身份线索不明显时,化身操纵者会依据化身个体身份线索改变自己行为,并且这一过程受到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当化身社会身份线索明显时,化身操纵者会依据化身社会身份线索改变行为,而不依据化身个体身份线索;并且这一过程不受自我建构类型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从化身身份线索、情境线索和个体差异三个方面拓展和深化了普罗透斯效应,为普罗透斯效应的两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证证据,有助于相关人员更加合理的制作和使用化身。
其他文献
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义”德自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思想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和精神追求中,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受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义”德在现代弘扬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难题。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义”德理念,为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价值依据。中华传统“义”德源于人民息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通过各种媒介建构国家形象,以形成国家认同。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可见中国国家形象已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定位。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表明重塑国家形象是新时代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教科书是国家意志、民族文化、时代进步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信仰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于世界和人生“应当如何”的追问和思考,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人都离不开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独特的理论意蕴与价值内涵第一次实现了科学与真理的结合。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他们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自身的价值选择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
奖状是中小学荣誉体系中的常用物件,是对优秀学生予以肯定的物件证明。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在学期考试或者是品德评估中对自己寄予了极大的期待,希望能通过周期内的个人努力获得奖状。在一定程度上,奖状不仅仅是物化的荣誉载体,还蕴含一种荣誉评价的话语方式。正是奖状中各种符码的相互表征,奖状从纸质文本走向了神圣化,成为荣誉的象征。从话语符码的表达到颜色图案的选择,通过特定的文本建构图式,奖状向观者传递了一种
现代化体现着技术、经济、信息等各方面的大爆炸,人类思想也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社会各方面都随之变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德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时代的视角下、在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承担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来说,面对社会对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教学变革的稳步推进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但是,教师面对重重压力和挑战所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状态却常常被忽视,惰性正是其中之一。惰性的滋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阻碍了教学变革的推进。如何降低教师面对教学变革出现的惰性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将试图通过探索教师教学变革惰性的现状和成因为缓解这一问题提供材料。论文围绕着“教师惰性是什么”、“现状如何”
写作知识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编写者的价值理念,还承载着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关注社会、关注自我良好德性养成,以及娴熟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等认识的价值判断。建国以来,语文教科书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与编排经历了从“繁盛”到“淡化”再到“出现”的变化过程。这一现象表面看来,是写作教学内容的革故鼎新,实质而言是编辑、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写作知识之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之于写作教学科学发展进
在线协作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参与在线协作反思的教师往往会经历复杂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各自的情感调节需求,这些需求对于其在线协作反思的效果和体验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教师在线协作反思过程中的情感调节需求却较少受到关注,并且缺乏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支持。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支持教师在线协作反思的情感调节问题,围绕三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1)支持教
教育应该保障全体学生发展,这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义。在教育民主的视域下,本研究把目光投射到课堂“后排生”身上,因为后排生现象可折射有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问题和信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把视野聚焦到后排生的话语权问题上,后排生的话语权问题实际上是后排生现象中的核心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并思考学生话语权的分析框架,从话语机会、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效果三个
英语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现行英语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调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增加了“看”这一语言技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有别于初中和高中,小学生具有自己的英语学习特点,他们尚不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借助图像等辅助手段来促进语言理解,提高语言能力。另外,对话是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