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移植于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的角膜内表面,分时段观察细胞形态及功能改变,分析体内诱导BMSCs致角膜内皮细胞化的可行性。同时对BMSCs诱导为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s)的体外环境条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2只);应用超声乳化技术破坏CECs制作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幼猴BMSCs,经鉴定、Brdu标记后应用前房注射法移植入损伤后的角膜内表面。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眼压、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及虹膜有无新生血管、前房深度、瞳孔大小、房水浑浊程度,主观上观察BMSCs移植后对正常角膜组织结构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术后1月、2月、3月摘取术眼角膜植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测,从客观上观察替代移植后BMSCs的分布状况、形态学改变、连接状态及生长趋势;行抗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判断角膜植片内表面的细胞是否为移植的细胞,以及移植后的细胞是否表达角膜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揭膜消化法分离培养幼猴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观察及NSE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鉴定;采用BMSCs和CECs置于Transwell非接触共同培养体系以及应用含有角膜内皮失代偿恒河猴前房水的培养基对BMSCs进行培养两种方式对BMSCs进行体外诱导,观察BMSCs形态学变化并采用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细胞鉴定。结果超声乳化损伤角膜内皮后成功建立了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模型,角膜透明度逐渐下降。实验组BMSCs移植入前房后,实验组角膜透明度于2周后开始逐渐增加。电镜观察见:1月时细胞成叠加生长,细胞间连接较少;2月时细胞间连接较前增加;3月时细胞类似单层生长,细胞间连接较多,但存在细胞窗;形态上细胞逐渐由长梭形向短梭形及多边形靠拢。对照组角膜混浊不能恢复,可见新生血管长入;电镜下观察见后弹力层裸露,无细胞覆盖,偶可见残存角膜内皮细胞,贴附不牢固。体外诱导的两种方法:Transwell共培养法及房水-培养基诱导法,分别于第3周及第2周采用NSE法鉴定出阳性结果,细胞形态上改变不甚明显;重复诱导一次结果相同。结论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采用改良的前房注射法植入损伤后的恒河猴角膜内表面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角膜内皮细胞,发挥它的泵功能,且能部分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相关蛋白。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及房水-培养基法均可体外诱导BMSCs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