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术后肠麻痹,是结直肠癌术后难以避免的短暂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延迟、术后并发症增加的风险。现代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采取微创手术以及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具有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势。但对基础状态较差的结直肠癌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存在术后恢复延迟、并发症增加等风险。穴位贴敷,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恶心、呕吐症状,并能增强术后饮食恢复的耐受性。目前研究表明,穴位贴敷防治术后肠麻痹的疗效确切,但对于选穴方案的疗效差异性研究较少。
目的:
本研究通过肠痹方穴位贴敷不同选穴方法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比较,观察不同选穴方法的肠痹方穴位贴敷疗法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期间胃肠道症状评分的影响,从选穴方法角度探讨穴位贴敷防治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为穴位贴敷防治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思路。
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广州市中医医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7年12月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各36人。
2.治疗方案:(1)对照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采取预防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限制性补液、早期补钾、镇痛治疗、早期拔除尿管、胃管、腹腔引流管、早期下床活动;②营养支持:肛门排气前采取全肠外营养;肛门排气后开始全流质饮食,减少肠外营养;48h后无胃肠道症状,改半流质饮食,停止肠外营养。(2)足三里+大肠俞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②穴位贴敷疗法:术后采取肠痹方贴敷双侧足三里、大肠俞穴,直至患者出现首次肛门排便并耐受半流质食物24h。(3)足三里+内关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②穴位贴敷疗法:术后采取肠痹方贴敷双侧足三里、内关穴。
3.观察方法: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固体饮食时间以及术后首次进食3天期间的腹胀评分、胃肠反应评分。
4.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法),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Kruskal-Wallis 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1)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组分别有6例、4例、5例患者退出研究,三组治疗完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05)。(2)三组在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COPD病史、腹部手术史、术前不完全性肠梗阻、BMI、ALB、治疗前WBC、CRP、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切除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内最高VAS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累积剂量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效应指标比较:(1)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指标分别为:肠鸣音恢复时间(42.90±10.16h vs44.41±9.85h vs51.68±10.26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0.50±12.07h vs53.81±11.27h vs61.23±11.51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62.10±13.02h vs62.53±10.86h vs70.19±12.15h)、首次固体饮食时间(103.77±12.18h vs107.63±12.53h vs116.84±15.66h)。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的术后首次进食胃肠道症状评分为:腹胀评分((R)=38.65vs49.98vs52.00)、胃肠反应评分((R)=50.50vs39.36vs51.50)。足三里+大肠俞组的腹胀评分显著低于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P<0.05)。足三里+内关组的胃肠反应评分显著低于足三里+大肠俞组、对照组(P<0.05)。
结论:
1.术后胃肠活动功能恢复情况:在防治结直肠癌POI方面,西医常规术后治疗配合肠痹方穴位贴敷疗法,采取足三里配大肠俞或内关的选穴方案,与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比较,均可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2.术后首次进食胃肠道症状情况:在术后首次进食期间,在改善腹胀症状方面,足三里配大肠俞疗效优于足三里配内关;足三里配内关,在改善患者胃肠反应症状方面,足三里配内关疗效优于足三里配大肠俞。
目的:
本研究通过肠痹方穴位贴敷不同选穴方法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比较,观察不同选穴方法的肠痹方穴位贴敷疗法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期间胃肠道症状评分的影响,从选穴方法角度探讨穴位贴敷防治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为穴位贴敷防治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思路。
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广州市中医医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7年12月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各36人。
2.治疗方案:(1)对照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采取预防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限制性补液、早期补钾、镇痛治疗、早期拔除尿管、胃管、腹腔引流管、早期下床活动;②营养支持:肛门排气前采取全肠外营养;肛门排气后开始全流质饮食,减少肠外营养;48h后无胃肠道症状,改半流质饮食,停止肠外营养。(2)足三里+大肠俞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②穴位贴敷疗法:术后采取肠痹方贴敷双侧足三里、大肠俞穴,直至患者出现首次肛门排便并耐受半流质食物24h。(3)足三里+内关组:①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②穴位贴敷疗法:术后采取肠痹方贴敷双侧足三里、内关穴。
3.观察方法: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固体饮食时间以及术后首次进食3天期间的腹胀评分、胃肠反应评分。
4.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法),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Kruskal-Wallis 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1)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组分别有6例、4例、5例患者退出研究,三组治疗完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05)。(2)三组在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COPD病史、腹部手术史、术前不完全性肠梗阻、BMI、ALB、治疗前WBC、CRP、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切除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内最高VAS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累积剂量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效应指标比较:(1)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指标分别为:肠鸣音恢复时间(42.90±10.16h vs44.41±9.85h vs51.68±10.26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0.50±12.07h vs53.81±11.27h vs61.23±11.51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62.10±13.02h vs62.53±10.86h vs70.19±12.15h)、首次固体饮食时间(103.77±12.18h vs107.63±12.53h vs116.84±15.66h)。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指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足三里+大肠俞组、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的术后首次进食胃肠道症状评分为:腹胀评分((R)=38.65vs49.98vs52.00)、胃肠反应评分((R)=50.50vs39.36vs51.50)。足三里+大肠俞组的腹胀评分显著低于足三里+内关组、对照组(P<0.05)。足三里+内关组的胃肠反应评分显著低于足三里+大肠俞组、对照组(P<0.05)。
结论:
1.术后胃肠活动功能恢复情况:在防治结直肠癌POI方面,西医常规术后治疗配合肠痹方穴位贴敷疗法,采取足三里配大肠俞或内关的选穴方案,与西医常规术后治疗方案比较,均可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2.术后首次进食胃肠道症状情况:在术后首次进食期间,在改善腹胀症状方面,足三里配大肠俞疗效优于足三里配内关;足三里配内关,在改善患者胃肠反应症状方面,足三里配内关疗效优于足三里配大肠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