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青年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现状,探讨其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2.构建出院计划护理模式,提升跨机构间的连续性护理;3.探讨以出院计划模式为指导的连续护理干预对青年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效能、体重指数、疾病加重及再入院等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设计,选取了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和五病区住院的120例青年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 HPLPⅡ)等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同时收集住院第二天的生理指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基线评估,描述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健康行为间的相关性。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青年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常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由护士主导的出院计划模式为指导的连续护理干预,包括评估健康需求、制定出院计划、协调出院场所、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和指导、出院后的随访。在出院后的第六个月再次收集问卷资料和生理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总分为(114.00±19.67)分,属于一般水平,明显低于老年卒中患者以及国内常模;得分指标为54.81%,其中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健康责任和运动得分最低。2.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水平、知识、月收入、社会支持及BI指数是青年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的独立影响因子,可解释健康行为水平56.1%的变异量。3.出院计划模式结合连续护理的干预效果评价:①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健康行为总分、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以及压力应对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BMI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0.05);④两组患者知识水平、BI指数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⑤相比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均有所降低,半年内疾病加重及再入院存在统计差异(P<0.05);[结论]1.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普遍不理想,与效能、知识、月收入、社会支持及BI指数有一定的关系;2.由护士主导的出院计划模式的连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青年卒中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的健康行为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患者的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水平和卒中意识;3.出院计划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年卒中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疾病加重次数及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