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及其英译本中概念隐喻翻译的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论文将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围城》中的概念隐喻,展开一个以原著及其英文译本中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性和解释性研究。本文将通过穷举法找出书中所有的概念隐喻及其对应的翻译,总结出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在书中的比例分布,并通过对比得出翻译过程中平移翻译和产生偏差的案例,通过分析,给出导致偏差产生的因素。最后,本文还将研究概念隐喻与原文风格的关系是否被平移到了译文当中,并按照概念隐喻处理方式的分类分别给出答案。本文的研究问题有三:  1)原文中的概念隐喻是否以同一种概念被平移到了译文中?如果没有,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那些偏移?  2)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偏移的产生?  3)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偏移是否影响了隐喻所在文本的风格?如何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在原文的二百六十六个概念隐喻中,有63.15%是由结构隐喻组成,28.95%属于本体隐喻,剩余的7.89%是方位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中83%的概念隐喻以同一类型被平移到了译文中,17%的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偏差的类型总共有二,即隐喻表达衰减(12.8%)和隐喻类型转移(5.2%)。  通过细致的分析,发现有若干因素导致了偏差的发生,总结如下:  a)侧重不同  对于原文信息的不同方面的侧重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处理的方式。原文中通常包含有若干信息元素,作者对其有着自己的侧重;当译者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信息元素作为重点或者突出的对象,那么在译文中的体现即隐喻类型的转换或者隐喻概念的消失。  b)文化差异或空白  当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出现差异,甚至原语文化在译入语中为空白时,从而导致不可能全面传达原语信息时,那么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牺牲形式以达到最高效传递原文基本信息的情况。在译文中的主要体现为隐喻概念的消失,偶尔会出现一些隐喻类型的转换,因此导致概念隐喻翻译中偏差的产生。  c)移情  作为有情感的人类,作者会在小说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书中,而译者在阅读原文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与原文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翻译《围城》的过程中,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译者在前言中表达了对这本书的敬仰之情,并且饱含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翻译工作中来,这些个人的情感渗透在饱含情感的隐喻的翻译中,在译文中的表现即为概念隐喻类型的转换或隐喻概念的消失。  最后,本文就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概念隐喻的类型有无偏差是否对译文风格产生了影响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做了细致的研究。此部分将分三种类型展开研究,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处理方式,总结如下:  a)平移  在这种情况下,概念隐喻的翻译没有对译文的风格产生影响。  b)隐喻的衰减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中的隐喻表达出现了缺失,继而使译文的风格不完整,因此对译文的风格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当原文中的概念隐喻在原语语境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元素时。  c)隐喻类型转换  在这种情况的大部分的案例中,隐喻概念在译文中得到了重建。但是,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隐喻类型转换的手段改变原文中的信息侧重时,译文的风格会受到影响。  通过统计,《围城》中只有12.79%的概念隐喻在翻译时采用了隐喻衰减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概念隐喻的翻译并没有对译文风格产生太大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国民科学素养的增强,2007版《科技馆建设标准》部分条款已不适用。本文以综合科技馆室内照明设计为研究对象,提出科技馆室内照明设计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