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城盆地方言分布于山西晋语与豫北晋语以及中原官话汾河片交界地带,分属于晋语上党片晋城小片、长治小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本文以山西晋城盆地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6个市区县75个乡镇的方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描写,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历史比较法、归纳统计法、地理学语言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片方言语音特点及历史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七章,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晋城盆地的地理概况和建制沿革;界定了研究范围,考察了晋城盆地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章声母部分主要讨论晋城盆地方言声母的读音类型和演变情况。介绍声母概况,包括声母数量及存在差异,以及与中古声母的对照。其后就五个突出的特点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古泥来母读音相混。文章认为来母混入泥母多发生在阳声韵,应该是语音自身演变所致;泥母混入来母多发生在阴声韵,当是古音的遗存;泥母个别字“碾黏挠”读同日母当是中古“泥娘分立”、“娘日不分”的痕迹。尖团音情况复杂,共有14种读音类型,各点尖团音分布韵摄以及读音形式不尽相同,尖音与团音之间有整齐对应的,有交叉对应的,有混乱对应的,体现了尖团音的非同步演变。知庄章组分为合一型、二分型和三分型,以合一型为主要类型。知庄章组与精组洪音合流为[(?)]是这一区域较为突出的特点。文章认为知庄章组经历了两次卷舌化过程,在第二次卷舌化过程中,知庄章组裹挟着精组进行了“回头演变”。日母儿系字读舌尖后浊擦音(?)是元代以后逐步演化而成;日系字读零声母则是遵循着北方汉语日母字由鼻音弱化为零声母的演变。擦音与塞音、塞擦音非同步发展。在见晓组中,擦音比塞音演变快;在知庄章和精组中,有的擦音快于塞擦音,有的相反。文章推断,晋城盆地方言知庄章组和精组合流后的底层形式是[ts]组,在第二波卷舌化过程中,由于受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擦音与塞擦音的演变逐渐分离,体现出交界地带方言的过渡性。第三章韵母部分介绍了韵母数量和韵母特点,对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分别进行详细描写和深入讨论,并且选取了三个突出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阳声韵鼻音韵尾大量的消变,导致了复杂的合流现象。在合流过程中,一些方言点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进行合流,形成了洪细分韵的现象。总体上看,鼻尾消变由快到慢顺序为:咸山摄>深臻摄三等知系>深臻摄洪音>深臻摄细音>曾梗摄三等知系>曾梗摄细音>曾梗摄洪音>宕江摄>通摄。入声韵可分为四组型、三组型、两组型和一组型,体现出交界地带方言入声韵的多样性;晋城城区等6个方言点入声韵喉塞尾脱落,但仍然拥有独立的韵母。高平等10个方言点高元音入声韵与卷舌声母相拼时发生儿化现象,喉塞尾弱化但未脱落且保持原有的入声调。晋城盆地方言广泛存在阴声韵读鼻尾韵现象,从分布情况看,分为系统性音变和例外性音变,形成这一现象有声母和韵母的原因,也有音系格局与发音机制的影响。[i][u][y]介音的消变现象,反映了处于交界地带的晋城盆地方言在语音演变上的自我创新性。知二庄与知三章的分韵是晋城盆地方言较为特殊的语音现象,它将《中原音韵》知二庄与知三章声母对立转化为韵母对立,文章认为三等[i]介音使知三章组韵母主元音高化前化,当其脱落后知三章与知二庄的韵母自然也就不同了。第四章声调部分介绍了调类数量、调类分合以及声调特点,着重探讨了平声不分阴阳、阳平与上声合流、去声分阴阳、去声与阳平合流以及入声的分合和舒化现象。文章认为平声不分阴阳是一种存古现象;古浊平和古清去字的不稳定性体现了晋方言边缘方言与核心方言的差异;全浊入舒化是调值拉长的自主舒化,清入和次浊入舒化是调类影响的被动舒化。第五章Z变音部分主要讨论了 Z变音的读音类型、合音方式以及Z变音合音成分的来源。从读音类型看,Z变音有[?][u][?]三类;从合音方式看,以长音型为主,兼具融合型和拼合型,变韵同时伴随着变调;从单字韵与Z变音的对应关系看,二者具有多种对应关系。文章认为Z变音的合音成分来源于“子”尾。第六章探讨了晋城盆地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异同。与晋方言核心片、中原官话汾河片、豫北晋语以及上党片长治小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由近及远为:豫北晋语<长治小片<晋方言核心片<中原官话汾河片。第七章余论部分在总结归纳晋城盆地方言语音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基础上,对沁水城东方言的归属进行了分析,认为沁水城东方言更适合划入晋城小片。总体上,晋城盆地方言语音具有三个特点:从共时层面看,方言内部个性大于共性;从语音特点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从历时演变看,兼有保守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