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淋巴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处恶性肿瘤的前10位之内,同时,也处于恶性肿瘤死亡的前10位。EB病毒是已知的肿瘤相关病毒,其感染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本文旨在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检测及分型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来源于本院2016年至2017年的101例淋巴瘤患者病例,所有患者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采用2008年和2016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应用Ann Arbor分期对淋巴瘤患者分期,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Ann Arbor分期、节外浸润、乳酸脱氢酶等信息。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的含量,将EB病毒核酸定量结果>0copies/ml为阳性判断标准,并对EB病毒阳性患者进行EB病毒分型检测。分析EB病毒核酸定量与淋巴瘤的临床不良预后因素、近期疗效的关系。实验数据用SPSS2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EBV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无法使用卡方检验的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所有检验以P<0.05为判断标准。 结果:①EBV-DNA外周血检出率为68.3%(69/101)。②淋巴瘤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显示,EB病毒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较阴性拥有更多的不良预后因素,表明其临床预后较差。③淋巴瘤患者EB病毒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在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46例B细胞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阳性组的总缓解率为60.7%,EB病毒阴性组的总缓解率为88.9%,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阳性组的总缓解率为46.2%,EB病毒阴性组的总缓解率为100%,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EB病毒的1型、2型分型98.6%(68/69)为2型EB病毒,1.4%(1/69)为1型和2型的混合感染,总体2型EB病毒感染率为100%。 结论:⑴我国内蒙古地区EB病毒阳性的淋巴瘤患者中,绝大多数以2型EBV感染为主。⑵外周血中EB病毒核酸定量阳性的淋巴瘤患者近期疗效明显差于EB病毒阴性患者,且阳性患者拥有更多的不良预后因素,提示EBV-DNA的检测可作为评估淋巴瘤疗效的重要指标,并具备一定的预后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