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达1~10%。其发病机制不清。80%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但部分特殊部位血管瘤在早期快速增长过程中可能损害重要组织脏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也有许多病变造成美容学问题,故需要积极的医学干预。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是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其确切的治疗方案仍很不统一,主要与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不明有关。本研究以血管瘤的裸鼠移植模型为基础,了解糖皮质激素对人裸鼠移植血管瘤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Tie-2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并为研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切成5mm×4mm×3mm的小块,经皮肤切口移植到裸鼠皮下,每只4处,建立血管瘤的动物模型。移植后第45天,将建模成功的8只裸鼠分为曲安缩松治疗组(组1,n=4)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组2,n=4),分别行瘤内注射曲安缩松0.05ml(4mg/ml)或生理盐水0.05ml。在注射当天、注射后1周、2周分别观察移植瘤体积变化,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于注射前当天、注射后2周取移植瘤,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及各因子表达情况;同时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检测Ang-1、Ang-2及Tie-2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结果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移植后45天时,测量两组肿瘤组织间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曲安缩松1周、2周后,两组体积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曲安缩松组移植血管瘤在2周后体积明显减小,而生理盐水组移植瘤体积继续增大。注射后2周,曲安缩松组血管瘤组织体积明显缩小,瘤体苍白、缺血、固缩变硬。光镜下见血管壁塌陷,管腔变形或破裂,血管内皮细胞稀疏、分散;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但未见明显炎性病灶。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颜色红润、血供良好、瘤体长大,周围可见滋养小血管长入瘤体。光镜下见毛细血管腔富集,纤维组织少,生长良好。注射后2周,曲安缩松治疗组Ang-2、Tie-2、VEGF表达均减弱,其积分光密度(IOD)与注射前、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ng-1在曲安缩松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及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mRNA在曲安缩松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及注射前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曲安缩松后Ang-1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Ang-2mRNA在曲安缩松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及注射前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曲安缩松后其表达下降;Tie-2mRNA在曲安缩松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及注射前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曲安缩松后其表达下降。结论:本研究显示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曲安缩松)可引起人裸鼠移植瘤的消退,并影响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家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