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火。1937年8月15日,日军开始轰炸南京,南京市民告别了常态生活秩序,进入了防御期的生活秩序;12月13日,南京沦陷,大屠杀拉开了帷幕,南京市民进入了空位期的生活秩序;1938年1月1日,日军扶植的过渡性傀儡政权——南京自治委员会正式运作,城市管理权力真空的局面就此终结。虽然这时局势有了些许好转,但日军暴行没有得到全面控制,南京市民只能生活在过渡期的生活秩序中;1938年1月底和2月初,东京当局开始思考更换华中方面军高级将领,2月中旬,松井石根被调回国。烟俊六大将上任后,切实恢复南京治安,积极推进难民回家,系统创设南京“常态化”殖民秩序,3月28日,日军扶持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4月24日,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成立,既是这项工作推进的结果,也是此项工作走向深入的标志。此时,除了少数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人,绝大多数难民回到了家中重建家园。这一秩序变迁过程是复杂的,在空间层面涉及四个层次:外城(城墙外)、中城(城墙到安全区)、内城(安全区)以及城中城(难民收容所);在人物层面有五类主体的互动:中国政府官员、欧美外籍人士、欧美使领馆官员、日军、南京市民;也有影响全局的大事件:国民政府西迁、安全区委员会成立、“帕奈”号事件、南京大屠杀、自治委员会全面运作、欧美使领馆官员回归、阿利森事件、华中方面军高级将领更换和伪维新政府成立。经历了一个循环,南京市民进入了“常态化”殖民生活秩序,从一个常态进入另一个“常态”,看似回到了战前起点,其实政治的生态系统变了,南京已是元气大伤。本文结合战争进程对南京市民生活秩序变迁展开宏观分析,建构一个动态的市民生活秩序变迁谱系。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南京市民生活的信息传递、治安管理、住房保障、水电设施、交通运输、市场交易、医疗救助专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