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一个转型期。这种转型表现在经济体制上,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是由主要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多铺摊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提升经济内涵的质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表现在社会状态上,是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体制的转轨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使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凸现,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并强调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报告深刻揭示了转型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客观现实:即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人数较多、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援助的徘。 本文从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和具有的几个特点(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社会和政治层面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正常途径表达自身的需要和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人帮助、支持和救助是改变其状况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主体:一是下岗工人,二是“体制外”的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原属于‘体制内”但较早退休或因为其它原因退出体制的人,五是收入较低的农民。这一主体构成情况表明,转型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不同,除因自身生理、自然、灾难、家庭等原因陷于窘况的人之外,还包括由于受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而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笔者以社会转型期为大的背景,从历史、现实及其弱势群体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从历史原因看,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形成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所造成的问题的恶果;从现实原因看,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产业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自身经营原因,与改革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格局和户籍制度等,都是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从弱势群体的自身情况看,综合素质不高、技能缺乏、择业观念陈旧等,也是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而逐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