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一方面旅游开发给宗教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更多关注、研究、维护以及资金,使得宗教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获得新的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宗教文化也给旅游开发增加了一个新的营销点,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伴随着人们对相关宗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存在着许多优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中,这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如何被开发的呢?当前的开发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呢?本文以广西武鸣县罗波镇为个案,在对其具有的宗教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上述问题。田野调查资料表明,罗波镇的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呈现这样的实践逻辑:在追求GDP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的驱动下,采用政府主导的项目制运作方式,力图通过对更大区域著名文化的“攀龙附凤”的搭便车策略,由蹩脚的文化专家操刀,拼凑文化元素,构建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这种实践逻辑使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脱离了本地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得不到游客的认可,经济价值有限,也不能对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产生有效保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机制,使得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有益于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