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通过“建筑”这一构建空间的行为,将文化艺术与工程技术这两个割裂的门类融会贯通。不同国家和地区将迥异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投射在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兴起于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初期德国社会的建筑风格,大胆地摒弃了前代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中的繁冗装饰,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大环境背景下颠覆性地将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建筑中发挥到极致。本文选取德国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研究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切入点,以包豪斯(Bauhaus)这一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根源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第一章中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包豪斯的诞生和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在第二章中,回溯到孕育包豪斯思想的欧洲建筑源头,着重探讨了现代主义的最具代表性的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所反映出的思维理念,并选取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玻璃展馆(Glashaus)、密斯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展馆(Barcelona Pavilion)和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这三个现代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详尽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性、核心理论及其设计形式。最后,在第三章中,结合前文所探讨的内容,深入剖析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存在的利与弊。总结了包豪斯建筑美学意义和社会经济学意义,分析了其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在其理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和改良而发展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进行了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