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土壤主要营养元素与气象因子的探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大兴安岭林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收集研究区域资料并确定采样点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调查和采集土样等工作,风干土样并进行室内分析实验,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出贡献率大的气候因子,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森林类型下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特征及其对生物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特点,明确了气候因子对有机质组分的重要作用,提出演替进程中植被组成的变化会对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分布产生影响,并用空间取代时间的方法,在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土壤腐殖质变化的分析中得到了印证,为土壤有机质研究工作及调控林业生产提供参考,文章最后对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来源土样的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随土层深度逐渐加深,土壤有机质各组成部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不同群落类型、不同土壤剖面层次间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差异。  (2)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该区域的主要生物气象因子是年均温、年均降水、年温差、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四项。土壤营养元素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变化的重要因予。另外,不同土壤层次及不同元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有很大差异,表明不同群落类型下植被组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因子的改变也是导致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  (3)演替导致的植被变化对土壤有机质组分—腐殖质的储存及含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群落土壤腐殖质组分存在差异,顶极群落物种组成丰富,腐殖质含量变异小,演替初期及中期植被变化多样,腐殖质含量变异较大。另外,不同腐殖质组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也存在较大差异。
其他文献
苯胺作为染料、农药、医药、橡胶等化工合成原料及其中间体被广泛应用,随之而来带来了巨大环境问题。其中印染废水中大量苯胺类中间体的生成,严重危害水生态的安全。因此苯胺类染料废水的降解矿化研究及方法的开发,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生物矿化苯胺废水的目标及单一菌种降解的截止式反应特点,以筛选苯胺降解能力更高,抗逆性更强的混合菌群为目标进行研究,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逐步增加苯胺浓度梯度,驯化出稳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CK2与MSK1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后者的磷酸化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NLK和SMAD4的相互作用及其磷酸化的研究。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对MSK1
通过对原生林及其皆伐后经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掌握不同更新模式对细根动态分布的影响、了解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