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大兴安岭林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收集研究区域资料并确定采样点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调查和采集土样等工作,风干土样并进行室内分析实验,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出贡献率大的气候因子,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森林类型下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特征及其对生物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特点,明确了气候因子对有机质组分的重要作用,提出演替进程中植被组成的变化会对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分布产生影响,并用空间取代时间的方法,在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土壤腐殖质变化的分析中得到了印证,为土壤有机质研究工作及调控林业生产提供参考,文章最后对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来源土样的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随土层深度逐渐加深,土壤有机质各组成部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不同群落类型、不同土壤剖面层次间土壤主要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差异。 (2)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该区域的主要生物气象因子是年均温、年均降水、年温差、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四项。土壤营养元素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变化的重要因予。另外,不同土壤层次及不同元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有很大差异,表明不同群落类型下植被组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因子的改变也是导致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 (3)演替导致的植被变化对土壤有机质组分—腐殖质的储存及含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群落土壤腐殖质组分存在差异,顶极群落物种组成丰富,腐殖质含量变异小,演替初期及中期植被变化多样,腐殖质含量变异较大。另外,不同腐殖质组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也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