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1950年开始向朝鲜、越南等国家提供援助。随着与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于1956年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1964年1月15日,中国政府时任总理周恩来先生第一次访问非洲国家的时候正式提出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平等互利;严格遵守受援助国的主权,绝不要求特权;无息或低息贷款;以帮受援国走上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上为援助目的;帮助受援助国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质;中国提供技术援助时,保证做到使受援助国的人员充分掌握技术;中国专家在受援助国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双方教育合作与交流非常重要的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该项合作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注重实效合作;促进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精神。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迅猛发展并实施很多重要举措。比如,增加非洲来华奖学金生名额;加强非洲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培训教育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设立孔子学院;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提供更多的短期、中长期培训机会;每年组织非洲学者访华,非洲青年研修;设立职业教育中心等等。不论非洲国家还是中国,都需要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非洲国家在发展自己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的支持并借鉴其发展经验。而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与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和交流来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战略,分享自己发展经验等。 自2002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承办短期研修班项目。截至2017年底,它已经承办了131期短期研修班,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8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近3200名学员。它承办的短期研修班涉及智库、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媒体、妇女、经贸、政治等领域。截至2017年底,它承办的高等教育短期研修班数量占总量的49.61%,而且中87.69%的高等教育研修对象是非洲国家。 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梳理归纳新世纪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探索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目的、内涵及特点,总结非洲国家高校人才来华参加短期研修班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双方对研修班项目的期待和收获,以及为促进中非高等教育进一步合作与交流提出完善短期研修班的具体可操作的建议。通过调查、访谈、观察两年间(2016年-2017年)在华参加短期研修班项目的非洲高校人才和中方人员以及跟踪调查(对2010年至2017年),笔者发现研修班是中非双方增进了解、认识的一个重要平台。 本文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第一章陈述中国对外援助培训,这包括三个方面——援助培训的历程,援助培训的政策以及援助培训的方式、领域及类型;第二章是中非高等教育的进程与发展,其内容涉及到中国和非洲高等教育的概况,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理念、内涵、目的,以及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意义、需求与进程;第三章探讨了非洲国家高校人才在华参加短期研修班项目的实际实施及进程,这部分包括研修班项目的内容设置以及近几年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非洲国家短期研修班项目的具体进程;第四章是学员对研修的评价及满意度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了学员研修期间对研修内容(课程内容、参观考察地点)、人员(管理人员、授课人员、翻译人员)、条件(住宿、餐饮、交通)的评价及满意度,并探讨了双方对研修的期待;第五章是对2010年以来来华(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短期研修班项目的非洲高校人才的跟踪调查,这部分探讨了研修成效以及他们对提高研修实效、质量的以及满足受培训人员需求的建议。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短期研修班项目是中非双方建立的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一个优美学习的环境。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中非高等教育领域还有一些发展空间并对此提出了详细、可操作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对在华组织短期研修班项目的领导者、参与者,以及对非洲国家领导和高校提出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促进中非双方真正相互了解并加强中非友好往来建立更好的国际合作关系。本论文的最后一章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