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现场监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探讨水生植物及其材料组合对湖泊间隙水氮磷组成及沉积物氮磷释放影响,从水生植物及其材料组合对间隙水氮磷浓度、形态贡献、氮磷比和有机质及其时空变化影响方面,阐明沉水植物分布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中的作用,为沉水植物作为修复沉积物内负荷控制的技术途径及滇池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果表明:(1)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显著影响间隙水氮磷浓度及其形态组成,而且这种影响变化主要与沉水植物生长及衰亡过程有关。与无植物对照区相比,分布沉水植物对间隙水氮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6、8月份,而对间隙水磷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7月份,反映了沉水植物对氮、磷两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机制不同。水生植物生长区间隙水氮形态贡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6-7月份以DON(溶解性有机氮)贡献为主;而8-10月份以DIN(溶解性无机氮)贡献为主;沉水植物分布区磷形态组成贡献受季节性影响较小,但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间隙水DIP(溶解性无机磷)贡献百分比呈下降趋势,DOP(溶解性有机磷)贡献百分比呈增加趋势,表明DOP的转化过程与水生植物的根系分布密切相关。水生植物显著提高了间隙水DTN/DTP,尤其提高了 DIN/DIP,相反削减了 DON/DOP,水生植物生长改变了沉积物氮磷释放机制,影响间隙水氮磷组成及氮磷比,进一步影响上覆水氮磷比,上覆水氮磷比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及藻类水华。(2)与对照组相比,植物组和植物+材料复合组对间隙水氮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60d、90d和120d,而对间隙水磷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180d。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能与沉水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氮磷两种元素吸收利用机制不同有关。培养180d时,对照组跟植物组和植物+材料复合组间隙水DTN(溶解性总氮)、DTP(溶解性总磷)浓度无显著差异,主要跟水生植物衰亡和对照组出现藻类有关。间隙水氮形态组成贡献主要以DON为主,而间隙水磷形态组成贡献以DIP为主。间隙水氮形态组成贡献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小,间隙水磷形态组成贡献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材料显著削减了 DON/DOP比值,而对DTN/DTP、DIN/DIP削减不明显。水生植物显著削减了间隙水DTN/DTP、DIN/DIP和DON/DOP比值。植物+材料复合组显著削减了 DTN/DTP和DON/DOP比值,相反提高了 DIN/DIP比值。(3)DOM(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内源,DOM产生与微生物代谢活动相关。在培养前期,以小分子量有机质为主,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度低,聚合度低。培养后期以大分子有机质为主,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度增加。利用PARFAC模型识别出间隙水DOM主要由4个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UVC类腐殖质组分C1(240,320/410)、类蛋白组分(220,280/330)、类腐殖质组分 C3(260/520)和类腐殖质酸组分C4(280/560)。C1与C2显著相关(P<0.01,n=120),C2和C3、C4之间彼此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n=120),相反,C1与C3和C4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C1组分的荧光强度在28-216之间,平均值为121;代表类蛋白C2组分的荧光强度在41-204之间,平均值为99;代表类腐殖质C3组分的荧光强度在36-547之间,平均值为154;代表类腐殖酸C4组分的荧光强度在37-266之间,平均值为81。整体上来说,在垂向上,C1和C2组分荧光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C3和C4组分荧光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无显著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