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曾子及其孝道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先秦孝道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曾子不但以“孝”为其思想核心,而且他还是一位“孝”的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个思想家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其思想就更有说服力。本文重点讨论了孔子、曾子两人的孝道思想内涵,试图在现有文献与研究的基础上,由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梳理曾子的学行与思想的相合性,以揭示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第一章叙述曾子的学行与著作。从小的生活环境、学习对象,甚至长辈们的所言所行,都会影响一个人日后的品格塑造。除了从身边对他教授、影响的人来观察,也可从曾子讲学中与弟子们的交流,乃至生活的细节,看出他的为人。而在进一步深入探讨曾子的思想以前,对散见于他书的曾子言论,或相关著作流传的认识,无疑是架构其思想的基本前提。第二章考察曾子孝道思想的渊源。一方面,曾子从师于孔子,其思想的产生,可以说是与孔子无法脱离联系。另外,“孝”的历史悠久,可以推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考察,“孝”的初始意义是与祭祀祖先神有关,到后来才转以父母为行孝的主要对象。直到孔子,才有关于子女应如何孝顺父母的详细言论。其“孝”的言论,是围绕于“仁”而展开的。同时,孔子也把“孝”纳入“礼”的范畴。这意味着,以“礼”约束的“孝”行,才可能真正达到“仁”的要求。第三章主要讨论曾子孝道思想的内涵与实践。曾子的思想以“修身”和“孝”为主要内容。在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念后,曾子把“孝”阐述得更为透彻。他将孝道在社会上加以普及,从天子以至庶人,都不能悖逆;他强调“孝”并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不同而有什麽本质的差异。曾子把“孝”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他从本于内心的诚意开始,将“孝”推展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诸多方面。换言之,“孝”是子女一辈子的责任所在,不管父母在生或逝世,都不能有所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