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僧传》心理动词到目前还未有人做专门性的研究,鉴于该著的语料时代及丰富的口语化内容,我们对心理动词的词义和语法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着力找出其作为专书的独有特色,为汉语史研究奠定基础。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高僧传》语言研究现状、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专书的版本选用及语言学价值。第二章,对心理动词进行了界定并分类。心理动词的界定还是以意义为主,形式处于探索阶段。参考胡裕树、范晓的观点,认为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的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因此,本文将《高僧传》心理动词分为情感和认知两大类,并辑录出858个心理动词。第三章,把《高僧传》积极情感义场分为喜爱、愉悦、感动、想念、宽容、怜惜、敬重7类,分别对这7个义场中心理动词的语义、语法及出现频率细致研究,语义方面侧重于同一义场心理动词的异同,语法方面侧重研究心理动词后接宾语状况及受副词修饰情况。第四章,把《高僧传》消极情感义场分为惊惧、厌恶、恼怒、悲慨、忧虑、羞惭、轻骄、烦闷、疑惑9类,分别对这9个义场中心理动词的语义、语法及出现频率细致研究,描写方式与第三章相同。最后,总结积极和消极情感心理动词的共性和个性。第五章,研究《高僧传》中6类认知心理动词,这6类分别是知晓类、看法类、思考类、测度类、记忆类、愿欲类,通过描写其内部的语义语法情况,认识到认知大类下小类心理动词之间的差异。第六章,总结《高僧传》心理动词的总特色,分别是构词、情感类和认知类心理动词对比分析、程度副词的量级研究以及《汉语大词典》收录《高僧传》心理动词情况。构词方面主要研究了并列双音词的内部语义关系,即同义/近义、类义、反义关系,同时对著作中11对特殊词——同素逆序双音词进行研究,从语言本身的语义和语法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通过情感类和认知类心理动词的总体对比,融合考量词义和语法功能,得出二者在心理的复杂性、词义的细腻性、认知的等级性三个方面的明显区别。在前文对心理动词受副词修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探讨心理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量级情况。最后,考察《高僧传》心理动词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情况,为词典修订及词汇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