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瑰宝,始见于唐,发展于宋,到清代达其顶峰,历经千余年沧桑巨变,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清初政府的压制政策使书院发展一度衰微,随着清政府书院政策转向,在政治强力引导、政策明显倾向的引领带动作用下,地方官吏、士绅民众兴学热情高涨,书院渐次恢复生机并迎来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经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清政府不同时期书院政策的历史转向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纠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瑰宝,始见于唐,发展于宋,到清代达其顶峰,历经千余年沧桑巨变,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清初政府的压制政策使书院发展一度衰微,随着清政府书院政策转向,在政治强力引导、政策明显倾向的引领带动作用下,地方官吏、士绅民众兴学热情高涨,书院渐次恢复生机并迎来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经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清政府不同时期书院政策的历史转向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纠葛,概括书院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分布特点。详细论述了清代河北书院经费来源、经营、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朝廷赐拨、地方官拨补、地方官捐资、官民合资、士民独资等,从政治手段、政策倾向、仕途晋升、社会风气、经济利益等方面分析了不同主体投资书院的心理动因、现实回报。在清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兴起的社会背景下,书院经费经营方式也产生巨大变革,尤其表现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货币资本经营取代学田经营,成为书院营收的主要渠道。清代河北书院经费管理在各方势力的交错中,逐渐磨合并发展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和蕴含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经费管理制度,包括山长或总理负责下的董事会制度和经费预算制度、簿记账册登记制度、年终清算审核制度等。经费使用主要包括教学、行政、祭祀、藏书、基建支出等方面,各种支出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教学、祭祀、藏书被誉为书院的三大事业,支出占比也相对较高。河北省各地区书院众多,富于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作为当今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探讨清代河北书院经济发展情况,以期对当今文旅经济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通过研究清代河北书院经费来源、经营、管理、使用等不同方面,阐释经济对教育的依托和支撑作用,以期使当代地方高校提高对办学经费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建立健全捐资制度、加强资金内控制度、灵活经费经营方式、强化经费监督机制等方面能够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近几年,教育惩戒权的相关问题频繁出现,我国目前最突出的两大教育惩戒问题分别是教师“不愿管”和“不当管”,教育惩戒问题轻则涉及个人行为习惯,重则涉及法律道德规范,无疑对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育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对教育惩戒权没有明确规定,教育惩戒行政规章内容较为泛化,未具体明晰教育惩戒实施主体相关的实施程序、内容、形式等,教育惩戒权实施主体相关法规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对
南北战争后,美国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传统教育却难以与其相适应。公立学校原有的问题与新问题交织,许多不满14岁的学生辍学,而此时期美国那些提供学徒服务的公司只接受16岁或16岁以上的年轻人,这使得14至16岁孩子出现两年的教育空白期。而同时期的德国因优越的职业教育体系而经济腾飞,著名的慕尼黑继续学校模式将继续学校、学徒教育结合了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各类产业的转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也因此扩大。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有利有弊。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繁荣,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带来了更多提高自我、发展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等相关行业,专业偏理论性、就业方向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迈进以及国家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当前阶段我国所实行的新高考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规划和选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文化课程学习之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重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近年来我国高
为了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顺应弘扬保定地方传统文化的形势,本文以保定市博野县博野中学为基地,以颜元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颜元文化自身具备的优势以及课程开发时代价值的研究分析,将颜元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颜元文化作为保定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直接走进校园,对博野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当前开发校本课
中国家族是最古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群体,它不仅仅是探究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各类文明现象的重要传承载体。相应地,家族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族在社会的变革下不断发展演化,调整自身的组织形态、教育内容等,从而继续生存下来并保持良性发展。浙江文明昌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门
兴国必先强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特岗计划”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促进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岗计划”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保障我国特岗教师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根据当下发展需要,作出一系列努力。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影响政策的制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策决策过程呈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家族教育的相互塑造这个角度出发,对河北武强贺氏的家族教育与燕赵文化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及研究,试图揭示河北武强贺氏的家族教育与燕赵文化两者间相互塑造的关系以及其中互相影响的机制,从而彰显地域文化在家族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家族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五部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燕赵地区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域文化也因各自独特的物质环境、地理环境以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适用于各行各业。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强大,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向更加稳固的方向发展,而中小学教师又作为义务教育的“输送者”不仅承载着国家与人民赋予的信任,同时也要接受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对于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公立中小学教师退出的政策进行研究,来完善现有的教师退出政策,有利于切实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对教师的
1949-1966年这十七年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儿童教育方面,党和国家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目前学界对建国初期儿童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学制、教科书领域,而在儿童读物的研究上有所不足。实际上,儿童读物因其图文并茂、时效性强、注重编读往来等特性更易受到儿童读者的青睐,是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窗口”。为此,本文选取建国后第一本综合性少儿读物《儿童时代》为研究对象,探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