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月内肠道菌群定植特征及动态变化特点,比较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并探讨其与晚发型感染的相关性。实验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临床资料,收集其第1、7、14、28天及180天左右的粪便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变化。根据是否发生晚发型感染分为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属水平菌群丰度。实验结果(1)门水平:5个时间点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中位相对丰度第1天为0.598 5(0.122 3~0.942 6),1周后上升至0.893 2(0.478 1~0.987 0),14和28 d内维持在0.943 2~0.966 0,生后第180天回落至出生水平(P值均<0.05)。放线菌门则出现相反的趋势,生后第180天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第1、7、14和28天(P值均<0.05)。(2)属水平:克雷伯菌属出生第1天相对丰度较低为0.003 1(0.000 8~0.026 0),7~28 d间(0.326 5~0.368 2)显著高于出生时水平(P值均<0.05),第180天回落至较低水平0.008 1(0.000 5~0.067 1);埃希菌属丰度在生后1~14 d之间无显著差异,自28 d开始较前有显著上升(P值均<0.05),180 d时显著高于住院期间其他各时间点(P值均<0.05)。双歧杆菌出生时有一定丰度0.000 5(0.000 1~0.004 2),但1~28 d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至180 d达0.045 1(0.0102~0.124 8),较前均有显著上升(P值均<0.05)。(3)生后第14、28 d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生后第1天和第180天(1.81±0.71和1.89±0.56与2.33±1.29和2.26±0.55,P值均<0.05)。(4)53名VLBWI中,26例发生晚发型感染。感染组婴儿的PICC使用时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长、住院时长、出院时纠正胎龄都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胎龄及出生体重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之间性别、分娩方式、早发感染率、益生菌使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出院时体重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比较,生后第1天单胞菌属LID组相对丰度明显偏低(P值<0.05);生后第7天,LID组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较高(P值<0.05);生后第14天,两组间菌属丰度无差异(P值均>0.05);生后第28天,LID组埃希菌属相对丰度较低(P值<0.05);生后第180天,LID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较低(P值<0.05)。结论与出生时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菌群多样性下降,变形菌门、克雷伯菌属成为优势菌;出院后菌群多样性恢复,双歧杆菌属、埃希菌属等常驻菌增加;晚发型感染伴随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对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影响可延续至生后6个月。NICU住院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微生态失衡的危险因素,需要采用相应措施如减少抗生素使用、尽量减少有创操、口服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作进行调节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