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制约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使用用无效。具体表现为:1.备课时:教师缺少目标意识,不制定、不会制定教学目标。不制定是指有的教师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是从现成教案中抄过来应付检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没有联系;不会制定是指教师想制定好目标,但是因为缺少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导致目标定位不准确,表述不专业。2上课时:教学内容使用不合理。要么是简单的教教材,缺少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拓展;要么就是播放幻灯片,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每一张幻灯片上教学资源呈现的都非常多,教师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缺少教学目标制定的意识和能力,导致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教材的把握很难到位。针对以上问题和问题的归因分析,社会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时要做到有效,必须首先要懂得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和表述,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依据教学目标有效使用教学资源。这正是本课题研究聚焦的两大主要内容。本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初步总结了以下三方面的经验:一、教学目标科学制定与表述:教学目标制定三步骤:解课标、析教材、知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三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演绎归纳法;教学目标表述的两参照: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参照布鲁姆三维目标分类法和四因素法(ABCD模式),结合学校、学科实际,做到清晰、明确、简约。二、教材资源有效使用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线索,通读和把握教材;以教学目标为“准星”,分析和取舍教材;以教材的“点”为教学的“眼,突破和阐释教材;以学生为根本,教师风格为特色挖掘和构建教材。三、课外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要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学科能力,要有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一般的教学资源研究重开发轻使用,即使有使用研究也是夸夸其谈一笔带过,结果前功尽弃。本课题针对当前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研究重开发轻使用的现状,着眼于教学资源在课堂中使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本课题在依标施教的背景下,将教学资源使用是否有效的研究着眼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策略成果阐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提高社会学科教师依标施教意识,促进社会学科有效课堂的实现有很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