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2014年10月(秋茄种植前秋季)、2015年4月(秋茄种植前春季)和2017年10月(秋茄种植后秋季)和2018年4月(秋茄种植后春季)对沿浦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分析春、秋季秋茄种植前、后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等,系统地分析了该区域春、秋季在秋茄种植前、后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同时利用ABC曲线法分析群落结构稳定性的变化。通过比较秋茄种植前、后整个潮间带及各个潮带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秋茄种植对沿浦湾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秋茄种前秋季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9种,隶属于5纲6目20科30属;优势种共4种,依次为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长足长方蟹(Metaplax longipe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秋茄种后秋季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6纲6目15科18属;优势种共5种,依次为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长足长方蟹、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微黄镰玉螺(Lunatia gilva)、弧边招潮(Uca arcuata)。秋茄种前春季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0种,隶属于5纲6目14科18属;优势种共3种,依次为长足长方蟹、日本大眼蟹、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秋茄种后春季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1种,隶属于7纲10目17科19属。优势种共4种,依次为尖锥拟蟹守螺、微黄镰玉螺、长足长方蟹、弹涂鱼。通过对比可知,秋茄种植后秋季高潮带、中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较种植前增加,低潮带密度不变;高潮带、低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较种植前增加,中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较种植前减少;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较种植前均增加。秋茄种植后春季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较种植前增加;高潮带、中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较种植前均有增加,低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较种植前减少;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较种植前均增加。秋茄种植后秋季和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种植前。秋茄种植后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属间多样性、科间多样性均降低,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属间多样性增加而科间多样性降低;秋茄种植后春、秋季的科属间多样性指数均降低。聚类分析表明,秋茄种植前秋季在25%的相似性水平上将15个站位划分为4个群组,而秋茄种植后秋季则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将15个站位划分为4个群组;秋茄种植前春季在30%的相似性水平上将15个站位可以划分为4个群组,而秋茄种植后春季则在55%的相似性水平上将15个站位划分为4个群组。ANOSIM检验结果表明,秋茄种植前、后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为4个群组,其中只有G1和G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占群组的16.67%;其余的群组两两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秋茄种植前、后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分为4个群组,具极显著性差异有1组,占群组的16.67%;具显著性差异有2组,占群组的33.33%;其余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秋茄种植前ABC曲线的生物量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下,而种植后生物量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上。秋茄种植前秋季各个潮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由大到小排列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是甲壳类(50.96%);秋茄种植后为:高潮带>低潮带>中潮带,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是软体动物(49.14%)。秋茄种植前春季各个潮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由大到小排列为:低潮带>高潮带>中潮带,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是甲壳类(71.43%);秋茄种植后春季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其中占优势的类群是软体动物(42.18%)。对秋茄种植前沿浦湾潮间带的沉积物质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为:锌和铅、锌和铬、铜和锌、铅和铬呈极显著正相关;铜和铅、铜和铬、铅和镉呈显著正相关。对秋茄种植后沿浦湾潮间带的沉积物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为:铜和铅、铜和铬、锌和铅呈极显著正相关;铜和锌、铅和铬、铅和有机碳、镉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物质量进行分析表明:秋茄种植前,汞、铜、砷、铅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较大;秋茄种植后,砷、铜、铬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