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胃癌是消化道主要的致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二者进展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到20%,而在早期阶段得到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食管、胃癌的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包括普通胃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NBI以及色素内镜等)。尽管如此,普通内镜检查联合组织病理仍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食管、胃的早癌主要手段仍为外科治疗为主,但随着内镜下治疗的广泛开展和成熟应用,特别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越来越多的早期癌患者选择内镜下手术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主要依赖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本文通过收集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特点与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内镜下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内镜下早期病变的识别、病变浸润深度及治疗的选择提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检索我科内镜中心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3年间的内镜资料,行手术根治术或ESD术后病理明确为早期癌患者,排除转移癌、术后复发癌、资料不全的病例,最终将早期食管癌40例、早期胃癌105例纳入统计。计算近3年内镜下的早期诊断率,探讨内镜下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或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一、早期食管癌内镜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目的:得出近3年内镜下早期诊断率,分析40例早期食管癌内镜、临床病理资料,提高对早期癌的识别能力,探讨其内镜、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术前经胃镜检查发现、手术切除后或ESD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40例。结果:近3年的早诊率分别为6.10%、15.94%、13.16%。40例早期食管癌,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9岁至7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60岁~64岁年龄段;42.5%患者就诊为非食管症状;好发于中段(29例72.5%);病灶大小以1cm~3cm(26例65%)多见;内镜下分型以II型(26例65%)为主;性别、年龄、病灶大小、部位与浸润深度无相关性,内镜下分型、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明显相关;II型主要累及粘膜层,混合型主要累及粘膜下层;高分化鳞癌常累及粘膜层,低分化鳞癌主要累及粘膜下层。结论:本地区的男女发病比例相近,好发于中下段,II型为主,对于50以上无症状人群筛查亦有必要,应注重内镜下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对浸润深度的提示作用。二、早期胃癌内镜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目的:计算近3年间内镜下早诊率,分析105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临床病理资料,提高对早期癌的识别能力,探讨内镜、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术前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癌根治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105例。结果:近3年的早诊率分别为14.08%、14.22%、10.31%。105例早期胃癌,其中男性84人,女性21人,男女比例为4:1。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89岁,平均年龄为58.67±11.60岁。≤44岁9人,45-59岁51人,60-74岁37人,75-89岁8人。其中汉族男性71例,回族男性13例;汉族女性20例,回族女性1例,汉回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分布无差异(P>0.05)。依次好发于胃窦部(55.23%)、胃体部(26.67%)、贲门胃底部(16.19%);病灶以1-3cm为主(80%);内镜下分型以II型(60.95%)为主;组织学分型以腺癌(89.52%)为主;合并有溃疡的病灶占到了72.38%;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比例分别为42.86%、55.23%;粘膜内癌为64例(60.95%),粘膜下癌41例(39.04%);12/105例(11.4%)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高峰在45至59岁年龄段,汉回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分布无差异,好发于胃窦部,II型为主,一半以上的病灶(50.48%)大于等于2cm,未分化癌多见,浸润到粘膜下层的患者有着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需要行超声内镜和谨慎的内镜下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