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时期是汉语发展变化的转折时期,语言正经历着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过渡过程中新旧交替的变化。《后汉书》作为该时期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广泛,含有大量体现该时期时代特征的语言信息,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词汇面貌。我们对《后汉书》的研究,选择以核心词作为切入点,从核心词的角度来看《后汉书》词汇的概貌,看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趋势。我们以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运用语义场理论,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统计分析、计算机辅助研究等方法,对《后汉书》中的一百核心词进行了穷尽式搜索和最基本的分析,整理了同一概念的早期形式及其它们在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并做出相应的解释。此项研究较大地丰富了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为专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核心词的研究提供了新参考。全文共27万字,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研究了核心词中的代词、副词、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和动词占这部分的绝大多数。我们将名词、动词都大致分为四个大类,名词包括生物类名词、表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词、自然现象及物质名词、颜色词,动词包括饮食行为、认知行为、行走起居及其它。第八章结语,概括总结了《后汉书》核心词特点及其语言状况,研究表明《后汉书》中语义场的结构虽不断简化,仍体现出语义分割较细的特点;代表词发生变化和更替的速度不一、模式不同;同一语义场内成员连用现象普遍;语义场和语义场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首次运用《百词表》从核心词的角度对《后汉书》进行研究,丰富了《后汉书》词汇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对《后汉书》中核心词进行了相对穷尽的描写分析,并进行了词类、语义、差异性特征等方面的分类论列,首次勾勒了《后汉书》核心词的面貌。(3)有针对性地对某些核心词如“羽”、“月”、“腹”、“咬”等,进行了历时层面的探索,揭示了其递嬗演变的情况,充实了现有的相关研究结论。(4)提出了一些我们新的想法,如关于“树”、“木”之间,“木”是否有指高大的树的倾向;在核心词“日”中,分析了“大明”、“太阳”构词方式一样,而“太阳”却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对核心词“游”的再认识,认为“游”是汉语核心词有着社会历史和语源上的双重证据;在核心词“坐”中,古今坐姿的变化,并未使“坐”本身的词义发生演变,而是导致了“坐”语义场的变化等。这些新的想法可能会昭示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