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效率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在未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之前,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还未存在,此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依靠宏观管理当局所制定的计划。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负责央行的职能之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才开始实施。在货币政策实施的30余年的时间里,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物价稳定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带动经济增长。虽然一定时期内货币政策取得了比较不错的经济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难题,如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有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局限、流动性陷阱等问题,这使得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并未实现宏观调控管理机构的理想预期。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货币管理当局和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大量涌现。这些研究成果科学的结合了微观和宏观的经济学理论,建立起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为相关决策制定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相对于已有的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结构方程模型(SEM)、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等研究方法,鲜有基于符号约束VAR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进行深入探究的文章。符号约束方法与参数约束方式的识别方式不同,本文所用的识别方式直接对冲击效应本身施加约束,进而得出政策效应的一般特征,为货币政策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本文主要从货币主义学派与财政主义学派两大角度对国内外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清晰地显示出货币政策不同时期的经济效果。其次,为考察货币政策效果,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鉴Andrew Mountford和Harald Uhlig(2008)的研究方法,采用中国1997Q1-2015Q4的季度数据,运用符号限制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效果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有效的,但当货币管理当局采取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货币政策时滞问题与货币政策顺周期问题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问题。货币政策时滞与货币政策顺周期问题的存在会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此外,货币政策在最终目标的协调以及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存在着缺陷,因而本文提出应尽快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来弥补货币政策的缺陷,共同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再次,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尽快完善中国金融体系逆周期调控机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到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对中国的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