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勒河位于甘肃省西部,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具有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特征,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脆弱。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施行,国家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越来越重视,疏勒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显得极其重要。景观生态学、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为分析流域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提供了手段和方法。本文在获取疏勒河流域水文地质资料、社会经济数据、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适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流域1980-2010年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依据景观格局指数构建适合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划分风险小区对流域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分析疏勒河流域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并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自然保护区、水域、林地等作为生态“源地”,以生态安全水平、海拔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潜在廊道和节点,建立优化后的生态安全网络,从而为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建议和对策。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戈壁和未利用地是疏勒河流域最主要的景观类型。研究时段内,耕地和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且逐渐成片聚集分布,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面积所占比例也较大,数量变化程度最为剧烈。沙地始终是流域形状最复杂的景观;沼泽地的分布越来越破碎,水域和沼泽地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强。其他未利用地、戈壁、盐碱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3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转化速度逐渐降低,景观斑块数量明显下降,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破碎化趋势明显。2000年之前景观形状的变化趋向复杂化,之后趋向简单化。1980-1995年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度远远大于1995-2010年。(2)疏勒河流域南部的生态安全程度高于北部,低度安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较高安全区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及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高度安全区分布在东南部祁连山区,肃北与玉门的交界处。1980-1995年,生态安全等级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位于流域西南部和东部;1995-2010年等级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小于1980-1995年。较低安全水平的区域始终是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区域,其次是低度安全水平区,较高安全和高度安全水平区在研究区所占的比例极少,二者之和不到10%。总体来说,疏勒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水平在30年间有所改善。(3)疏勒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集聚效应。生态安全值高的区域,周边区域的值亦高;生态安全值低的区域,周边区域的值亦低。同时,局部空间上“同质集聚、异质隔离”的特征很明显。1980-2010年间,Moran’s I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减弱,空间趋同性逐渐降低。1980-201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空间分布均以高-高聚集(H-H)和低-低聚集(LL)类型为主,高-低聚集(H-L)与低-高聚集(L-H)则呈零散分布。(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将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和节点等景观组分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点、线、面相互嵌套的整体。与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相比,潜在生态安全网络充分利用已有的河流水系,打通廊道,避开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干线,将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源地通过廊道和辐射道连接,并在生态脆弱区设置关键点作为物种扩散的“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