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巨大的建设量、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构成[1]4-8了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现实语境。在这种现实语境下,一方面很多中国建筑师进入一种无根漂浮状态,致使我们大多数建筑师盲目追求国际潮流,多数建筑作品没有自我价值,另外一方面我国出现一大批本土实验建筑师,3他们以当地独有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造技艺、地方材料等为基础营造当地本土建筑学。王澍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尤为突出。2012年,王澍荣获的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获奖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实验的一种认可。本文以王澍获奖之后第一个大型公建“水岸山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水岸山居”是王澍作品集大成者,也是王澍建筑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个。本文对“水岸山居”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评价,一方面希望对王澍有关“水岸山居”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希望以“水岸山居”作为主线王澍的其他作品为辅,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与解读,也希望能对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当前现状产生一定反思与启发。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水岸山居”设计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进行系统的介绍,时代背景包括当今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现状以及中国建筑行业对于现状进行的反思;地域环境包括三个层次包括宏观层次上王澍扎根的江南水乡杭州;中观层次“水岸山居”所处的象山校区;微观层次及水岸山居所处的具体场地。然后对建筑本人王澍多重的身份进行一一剖析,以及他之前的一些作品进行总结。鉴于前面对所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阐述的基础上,得出王澍从三个传统领域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为原型进行本土营造;第二部分从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建造技艺四个方面对“水岸山居”进行详细系统的解析与研究并穿插王澍其他作品的解析与研究。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及通过对“水岸山居”的系统的解析首次希望能对“水岸山居”这个建筑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总结,然后以“水岸山居”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并希望以王澍作为个人对建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