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蛤(Cyclina sinesis Gmelin)是一种理想的底栖贝类养殖对象,自然资源总量并不丰富,青蛤苗种特别是大规格苗种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本人从青蛤的亲本选择、催产方法、水质处理方式、饵料培育、幼虫附着形式和培养底质等方面,开展人工繁殖和大规格苗种培育的研究和试验。亲贝的选择和暂养是贝类人工育苗能够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在生产上人工育苗时最好选用3cm左右、健壮无伤、性成熟的2或3龄青蛤作为亲贝,暂养时间不低于15天。青蛤人工繁殖最有效的催产方法为常温阴干+流水刺激+黑暗处理。青蛤在自然海水中催产孵化效果好;在井水和深井水的混合水中只有少量精卵排放;在井水和深井水中都不能产卵,即使将井水和深井水调配成与自然海水相同比重,催产效果也不理想。人工育苗中必须对育苗用水进行严格处理,通常做法是用砂滤池滤除的物理方法,也可用有效氯杀灭的化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催产与孵化效果。由于化学方法处理水的效率远高于滤除法,因此更适合于规模化育苗。工厂化人工育苗幼虫的变态附着,一般都是在室内水泥池进行,把幼虫提前移到室外水泥池进行附着变态,较在室内水泥池附着,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提高了育苗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了规模化育苗的需要。青蛤为滤食性贝类,对饵料没有选择性,研究发现使用天然野生饵料投喂,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都最高,其次是金藻和扁藻混合投喂,再次是金藻,而扁藻的效果最差。因此在稚贝培育中要注意用多种藻类混合投喂,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补投一些天然藻类,以充分发挥不同藻类的营养互补作用。在不同底质培养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青蛤苗种对底质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不同底质中的存活率都是100%,且都能保持良好的生长,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生产中,全程使用软泥底质被证明是可行的,且大大方便了疏苗分养的操作。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效果,2004-2006年培育双水管稚贝52.56亿粒,平均规格570.44μm,平均成活率78.3%,其中2005年,经上海水产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国内知名贝类专家现场测产,共育成青蛤双水管稚贝32.76亿粒,育苗规模、育苗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