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以报刊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为救灾活动注入了活力,在灾荒救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媒体在传布灾情、营造救灾的舆论氛围、呼吁捐款、监督救灾过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救灾体制中是没有的,这有力的推动了救灾的近代化和社会化。传统救灾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来进行,民间救助也基本限于当地灾区人士,外地势力多无法参与。在报灾方面,地方官吏多有匿灾不报者,并且报灾花费的时间长,因而难以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近代媒体的出现,就克服了这些严重的缺点,哪里有灾情,经过媒体的报道,立时大白于天下,不致救灾的延误。媒体参与救灾,通过其广为宣传呼吁,激发人们的同胞互助之情,动员各界人士捐款救灾,集合全国的力量救灾,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面。另外,媒体积极参与救灾,担负了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民众增强了对媒体的信任,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声誉,推动了媒体的不断发展。论文通过对《大公报》、《申报》、《民国日报》、《东方杂志》等为代表的近代媒体参与救灾的情况,并以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为例,探讨媒体与灾荒救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媒体在灾荒救济中的作用。以媒体的报道、评论为基础,展现当时的救灾情形,了解社会舆论对救灾过程的监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救灾的真实情况,为当今防灾救灾以及媒体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提供借鉴。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部分,首先论述近代新型媒体的出现及媒体开始参与救灾的情形;其次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初媒体的技术与伦理优势,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媒体的独立性与民间性,促使其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关注民生,为灾民请命,监督救灾的进行,并提出各种救灾建议。第三章到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媒体在1931年水灾救济中的活动,分析其如何努力参与救灾,在媒体关注点转移后对救灾的影响等内容。灾情发生后,媒体积极进行报道,对灾区受灾情况详细介绍,并分析灾因。面对巨大的水灾,各报刊提出各种救灾对策,并连续不断的刊登各方意见,为救灾建言献策。还努力发表言论督促政府加紧筹款赈灾,大量刊登各救灾组织的赈灾启事和广告,报道捐赈善行,呼求人们慷慨解囊以救灾,并及时公布捐款数额及捐款人名录,以为赞扬。对各地救灾过程进行跟踪报道,关注灾后恢复与重建,提出建议等。“九一八”事变后,媒体关注点的转移对救灾的影响很大,民众的关注焦点随着媒体舆论的变化而改变,赈灾捐款也明显减少。最后一章是为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媒体与救灾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媒体参与救灾大力推动了救灾的进行,促进了救灾的近代化和社会化;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灾情和参与救灾扩大了自身的声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总之,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民众免于灾祸,努力参与救灾,协助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做好赈灾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强大的救灾舆论,呼吁全国奋起救灾,并表彰善举,监督救灾过程,批评各种救灾不力行为,为救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