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内径不同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不同内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及其疗效的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大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材料与方法:搜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共92例。男75例,女17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72.3±6.1)岁;瘤体内经最小者34mm,最大者为103mm。术前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并测量最大瘤体内径。按照AAA最大瘤体内径≤50mm编为Ⅰ组,50mm<最大瘤体内径≤60mm编为Ⅱ组,最大瘤体内径>60mm编为Ⅲ组。分别应用方差分析,χ2检验、Cox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AAA瘤体形态,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患者中远期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共92例患者,Ⅰ组25例(27.2%)、Ⅱ组36例(39.1%)和Ⅲ组31例(33.7%)。平均年龄[Ⅰ组为(67.5±5.6)岁、Ⅱ组为(70.8±6.2)岁和Ⅲ组(73.7±5.4)岁],三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瘤体内径较小的AAA患者年龄较小。Ⅰ组合并心脏疾病(Ⅰ组20.0%、Ⅱ组33.3%和Ⅲ组51.6%,p<0.05)少于Ⅱ组和Ⅲ组。Ⅰ组多伴有腹部疼痛等症状(有症状患者Ⅰ组40.0%、Ⅱ组13.9%和Ⅲ组12.9%,p<0.05)。三组间瘤体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组近端瘤颈较长、近端瘤颈直径和成角较小且较少累及髂动脉。与Ⅱ组和Ⅲ组相比,Ⅰ组术中较少实施髂内动脉栓塞与重建,并且应用移植物个数较少。围手术期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Ⅰ组低于其余两组。在3至60个月的随访时间内,内漏和全因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瘤体内径是影响内漏(p=0.029,RR=2.155)和生存率(p=0.001,RR=1.437)的重要因素。结论:1、AAA瘤体内径是内漏和生存情况的显著风险因子。2、与大内径腹主动脉瘤相比,较小内径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较小、合并的危险因素较少且具瘤体解剖形态相对简单。3、不同内径的AAA腔内修复术疗效存在差异,较小的腹主动脉瘤不论在术中操作、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中远期疗效等方面均优于较大者;推荐动脉瘤需要尽早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