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维生素D3(1400IU/day vs.1000IU/day)联合钙剂佐治儿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疗效与安全性,为NS患儿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64例初发肾病综合征(New-onset nephrotic syndrome,n=12)及非频复发肾病综合征(Infrequently-relapse nephrotic syndrome,IFRNS,n=52)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IFRNS患儿被分为A1、B1两组,初发肾病综合征患儿被分为A2、B2两组;研究过程中A、B两组无感染患儿被分为A3、B3两组)。A组32名NS患儿在常规激素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3 1400IU/day联合钙剂500mg/day,B组32名NS患儿在常规激素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3 1000IU/day联合钙剂500mg/day。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3个月后抽取静脉血检测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血清总钙(Serum calcium)、血浆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水平,将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比例的情况进行对比。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检测患儿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的水平,同时留取24小时尿液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y,24HUP)检验。排除治疗期间并发感染的病例,于治疗3月后再次检测无感染患儿ALB及24HUP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治疗期间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A、B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初诊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临床分类、复发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3个月后,A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与同时间B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相比升高(P<0.05);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总钙及PTH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A1、B1两组IFRNS患儿性别、年龄、初诊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复发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3个月后,A1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与同时间B1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相比升高(P<0.05);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总钙及PTH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A2、B2两组初发肾病综合征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等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排除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病例,治疗3个月后A3、B3两组患儿24HUP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ALB较治疗前均有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3组患儿24HUP比B3组患儿更低,ALB比B3组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A、B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两种治疗方案均未导致维生素D中毒或高血钙等不良反应。结论:(1)几乎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均存在血清25-(OH)D和血清总钙水平的下降。(2)维生素D3 1400 IU/day联合钙剂治疗儿童初发及非频复发肾病综合征疗效比维生素D3 1000IU/day联合钙剂更佳,且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