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风险管理在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的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ngy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质量风险管理在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中的应用,在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工艺生产中所涉及的设备系统也越来越多,例如发酵罐、收获罐、高速碟片离心机、深层过滤器。工艺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对患者甚至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但许多药厂往往会忽视对工艺系统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最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从项目开始阶段即进行介入。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通常以模块形式提供。看似简单,占地面积不大,但却能将包括工艺管路、操作水模块、计算机化系统、离心机本体等系统综合起来。还能与上游发酵罐、下游深层过滤器进行联动生产,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作为质量风险管理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实例,将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在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中,对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形成系统风险评估表,再利用系统风险评估表对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验证活动进行指导。首先,通过调研法对比三年内不同类型的离心机市场占比及分离产品的特点,确定研究对象为含有M的离心机系统。可将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分为设备系统、离心机计算机化系统、变更三大类,本文主要论述了设备系统和计算机化系统的质量风险管理。基于指南判定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为直接影响系统,配备的计算机化系统为关键系统,这说明需要对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进行质量风险管理。通过文献索引、调研等手段,结合离心机工艺特点及产品属性,对设备系统的5个工艺流程6个质量属性相关点进行风险识别,识别出16个关键工艺参数风险点;计算机化系统方面,按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分类,并结合工艺特点,进行了风险识别,共识别出了计算机化系统中风险点15个。随后对风险产生原因逐一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可检测性三个方面,赋值定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矩阵,并计算出风险优先级(Risk priority number,RPN),从而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按照RPN得分可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个大类,分别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通过进一步对得到的风险等级进行分析,认为高风险和较高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而中风险和低风险为可接受风险。在设备系统中,16个已识别风险均为不可接受风险;在计算机化系统中,则有13个不可接受风险和2个为可接受风险。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手段降低风险等级,并进行风险再评估,保证风险控制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并在后续验证阶段进行调试并确认;对可接受风险仅进行风险跟踪及定期回顾即可,在后续验证阶段仅做调试。最后,在验证过程中落实质量风险管理的成果,证实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有效,并降低了系统偏差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系统风险评估得出的风险点对用户需求说明进行更新,将系统风险评估结果落实在设计文件中,在设计审核和设计确认时通过需求追溯矩阵不仅对设计内容进行二次确认,也将设计内容所需进行的调试或确认活动加以定义。当系统完成装配,具备验收条件时,根据已在需求追溯矩阵中定义的确认测试内容对系统进行确认测试,保证系统最终能包含用户需求说明中所要求的功能。以迭代的手段,保证质量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并切实地对系统验证活动以及顺利验收起到了指导意义,而不再是纸上谈兵。对未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与进行了质量风险管理项目比较,发现进行了质量风险管理的项目能有效缩减24%的过度验证活动,并缩短10%的工期以及降低12.4%的人工,成效显著。秉承着质量源于设计,过程大于结果的宗旨,投入人力、物力从风险源头进行风险控制,建立了高速碟片离心机系统从项目初始阶段到最终交付运行全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模型,从而保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说明、合同、法规等要求,顺利交付。
其他文献
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 Liou et W.Wang)为菊科蒿属半灌木,主要分布于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及周边地区,生于流动及半固定沙丘上,是固沙的先锋植物。乌丹蒿分布区原
哲学“演讲录”与哲学著书从形式上看有很大不同,这其中涉及思想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问题。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为对象,力图从对牟宗三哲学“演讲录
实施“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就是把原属业主职责和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划归监理来做,也就是在监理行使原有职能的基础上,既要协调工程建设各方面的关系,还要负责工程外部环境的
丁香酚是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植物源食品添加剂。本文探究了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研究丁香酚作用后菌体的生理指标、形态结构、转录表达的差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