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和热敏肠毒素(LT)对体外培养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两种毒素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并探究了小檗碱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防治大肠杆菌病的中药方剂以及成分方剂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结果如下: 1.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成功培养出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初步建立了细胞系。 2.发现LT可作用于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其形态与分泌功能的改变,这有别于肠毒素特异性地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的传统认识。 3.LPS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长宽比增大,间隙变宽;LT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两种毒素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均呈量效关系。 4.LPS刺激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NO的分泌峰值为正常细胞的2.1倍,而ET的分泌峰值达正常细胞的18.4倍,整个过程中ET/NO一直居高不下,提示LPS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主要是刺激细胞分泌大量的ET,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收缩。 5.LT刺激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NO分泌明显升高,而ET在6h内反而下降,ET/NO显著降低,提示LT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主要是引起NO升高和ET降低,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扩张。 6.1μg/ml可作为LPS致伤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剂量,参考作用时间为0-9h;50μg/ml可作为LT致伤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剂量,参考作用时间为0-6h。 7.小檗碱可引起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升高,提示其药理作用与保持微血管的舒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