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简称TBI)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流派,从1979年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交际教学实验至今,语言教学专家David Nunan,Jane Willis,Peter Skehan等分别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在2003年世界英语外语教师协会第37届年会上,Jane Willis总结回顾了任务型教学产生发展的20年,与会者就实施任务型教学中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目前就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原则、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等论述较详尽,而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则众说纷纭。在国内,新颁《义务教育、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首次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而引进、介绍和试验任务型教学的有关理论和经验也成了热门话题。本文在综观国际国内任务型教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层级理论,并以Jane Willis的“强任务型模式”和Peter Skehan和龚亚夫的“弱任务型模式”在课堂教学层面进行实验研究(侧重“弱任务型模式”),通过对初一学生一年的教学实践来检验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实证研究结果的检验分成两部分:一是利用后测(参加学校统一的期末水平考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做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了TBI与PPP模式都能达到新《课标》对语言知识、技能目标的要求。二是利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对TBI与PPP在达成《课标》中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差异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出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独到之处—从情感态度切入,以学习兴趣、态度、动机推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据此结果本研究总结出了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框架:“备课—以学生需求分析为前提,上课—以完成任务活动为载体,任务活动—以结对、小组合作为形式,作业—以任务延伸或活动为要求,评价—以言语行为表现评价为手段”。文章最后对本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条件欠缺及任务型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了探讨,并指出任务型教学的实证研究还得不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