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几年来,证候和诊法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最早把脏腑辨证理论应用到儿科,并达到一定的系统性,使我国古代儿科有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施治基础,其(儿科)证候认识和诊法发展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代表了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直诀》中五脏证候、寒、热证候和色诊象是其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有代表性的内容。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与现代《中医儿科学》比较,系统研究《直诀》上卷五脏证候的特点、《直诀》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的特点、《直诀》色诊象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儿科)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直诀》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和诊法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直诀》全书3卷中,从内容和提取出的证候频次、色诊象频次看,上卷在反映钱乙学术观点方面最为全面。1《直诀》上卷五脏证候与《中医儿科学》比较的特点在分步骤进行了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现代《中医儿科学》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直诀》五脏证候的特点。以反映《直诀》对疾病病理机制的主观性认识的特点。1.1《直诀》上卷五脏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1)五行的太过、不及和生克乘侮等理论较多地体现于《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或和证候名称中。(2)《直诀》上卷五脏证候多呈五脏对应的形式。“五脏对应”实质上也是五行学说的一种体现。《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反映当时临床经验的积累尚不系统,所以医学理论的形成尚需借助引入五行学说。“五脏对应”还使《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缺少脏器间的个性。1.2《直诀》上卷五脏证候较粗略(1)《直诀》上卷五脏证候名称有用“病”这一最粗略描述病性的词,以及只有五脏病位而无病性的词。反映出《直诀》的病性尚欠分化。(2)一些在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或证候名称),在《直诀》中被作为具体证候(或证候名称)。反映出《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名称尚有概念化痕迹,所以上述证候概念的概括性不足。对虚证来说尚因为未分化。(3)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直诀》的五脏虚证主要直指脏器,有极少数的“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反映出《直诀》的虚证尚未充分分化。《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较粗略,反映其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粗”而不“细”。1.3《直诀》上卷或用程度、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五脏证候《直诀》上卷或用程度、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五脏证候,反映其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病机概括尚不成熟。1.4《直诀》上卷五脏证候的其它特点(1)《直诀》上卷与现代《中医儿科学》比较,五脏证候相同的很少。(2)《直诀》肺脏证候中外邪所致者较少。(3)《直诀》中,涉“痰”的五脏证候较少,特别是在肺脏证候中。(4)《直诀》中,涉“湿”的五脏证候较少,特别是在脾脏证候中。2《直诀》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与《中医儿科学》比较的特点以现代《中医儿科学》为比较对象,从症征表现角度,总结了《直诀》寒、热证候的特点。以反映其对疾病病理机制客观性认识的特点。(1)《直诀》热证候与热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寒证候与寒症征具有正相关关系。(2)《直诀》热证候与热症征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寒证候与寒症征的正相关关系还较弱。3《直诀》色诊象与《中医儿科学》比较的特点以现代《中医儿科学》为比较对象,总结了以下《直诀》色诊象的特点(并附:总结《直诀》排泄物稀稠度的特点)。3.1《直诀》色诊象色相频次特点(1)体表类色相频次,《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色相有:“赤”+“红”、“深紫”+“紫”。《直诀》比例较大的色相有:“黄”、“黑”。(2)大便色相频次,《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色相有:“深黄”+“黄”、“果酱色”。(3)小便色相频次,《直诀》比例较大的色相有:“深黄”+“黄”。3.2《直诀》色诊象色相组合频次特点(1)体表类色相方面,组合色相的比例,《中医儿科学》高于《直诀》。(2)大便色相方面,组合色相的比例,《直诀》高于《中医儿科学》。(3)小便色相方面,组合色相的比例,《直诀》高于《中医儿科学》。3.3《直诀》色诊象明度特点《中医儿科学》描述明度的色诊象比例明显大于《直诀》。这些色诊象主要属于体表类。其明度以“暗”为主。3.4《直诀》色诊象纯度特点《中医儿科学》描述纯度的色诊象比例有大于《直诀》的趋势。这些色诊象主要属于体表类。3.5《直诀》色诊象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特点(1)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频次比较:体表类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体表类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小便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小便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2)体表类“其它色诊特性”分类频次比较:《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类别有:“色泽类特性”、“无血色类特性”、“枯萎类特性”。《直诀》比例较大的类别有:“发亮类特性”。3.6附:《直诀》排泄物稀稠度特点(1)稀稠度频次比较(有稀稠度的色诊象频次/色诊象总频次):大便:《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小便:《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2)稀稠度层次比较:《中医儿科学》大便稀稠度层次较多。4《直诀》证候和色诊象的上述特点产生原因《直诀》证候和色诊象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北宋时期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发展的初步性:(1)临床经验的积累尚不系统,所以证候学说的形成尚需借助引入五行学说。因此《直诀》上卷的五脏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的太过、不及和生克乘侮多体现于其证候或和证候名称中。证候也多呈五脏对应的形式。(2)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粗”而不“细”。因此《直诀》上卷五脏证候较粗略。证候名称有用“病”这一最粗略描述病性的词,以及只有五脏病位而无病性的词。一些在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或证候名称),在《直诀》中被作为具体证候(或证候名称)。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直诀》的五脏虚证主要直指脏器,有极少数的“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3)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病机概括尚不成熟。因此《直诀》或需借助程度、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证候。(4)《直诀》对寒、热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寒、热症征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证候的主观性认识与客观性认识的分离,显示对证候的认识尚不成熟。(5)《直诀》诊法较为初始,所以似乎《中医儿科学》的色诊象以及排泄物的稀稠度比《直诀》更“细”,表现在重视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重视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的类别也多样化,重视排泄物的稀稠度,稀稠度层次也较多,等。5《直诀》证候和诊法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的意义证候和诊法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原因,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千年的资料等同视之。(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和诊法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诊法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望、闻、问、切征、象等)准确了解其内涵。6本研究的创新点(1)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与现代《中医儿科学》比较,系统揭示了:《直诀》上卷五脏证候的特点;《直诀》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相关性的特点;《直诀》色诊象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儿科)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的意义。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直诀》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2)《直诀》代表了中医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直诀》中证候和诊法特点的系统研究,弥补了目前对《直诀》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了对中医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和诊法学说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