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视觉传播领域,不断被曝光的造假事件,使得公众对照片的信任已经产生了动摇。这也使得探讨照片的真实性,成为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学术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是否还能相信照片?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它说明公众仍然对照片与现实的关联性有着更大的期望;另一方面,尽管照片作证的功能似乎被瓦解,但是存在于照片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却因而得以从隐形变为显性。或者说,照片的语言学功能在当下终于被得以关注。如何正确运用这一语言,在照片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使其继续行使实证功能,以及如何帮助公众理解摄影语言,思辨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都成为一些重要的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以“照片作证”为论题展开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分析这个话题,本文试图梳理“照片作证”的视觉传播历史,并且通过回顾历史来展望照片作证的未来发展,希望能够对新闻摄影实践和视觉传播研究都产生一定的启发。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来思考“照片作证”的这个话题,把照片作证的看作是一种以证实为目的的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个传播过程可以被描述为:照片信息被采集,经过编辑,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和环境予以传播,最后取得一定的效果,并获得反馈。这种思路打破了过去将照片的真实性话题以静态的方式,且只是局限在摄影领域的传统观念,从而得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照片的实证性功能。 确定了将“照片作证”的信息传播过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对之的梳理和讨论。照片作证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这个角度出发,站在历史的维度,本文试图建立一部以照片作证的信息传播过程为主线的视觉传播历史,展现照片作证的变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揭示变化的实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照片,一种透明的媒介(1839-1980)》是对在透明理论当道时期,照片如何发挥作证功能的历史的回顾,时间分野从摄影术诞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梳理的线索是根据照片作证的信息传播过程,从传播者——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照片的媒介特性——如何展开信息传播,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分别予以历史回顾。第二部分《后摄影时代(1980-至今)》则是基于80年视觉文化繁盛,以及90年代以来数字时代的到来这样大的文化传播背景下,仍然从照片作证的信息传播的几个环节出发,审视照片作证这种传播方式发生的新的变化及其所遭到的质疑。第三部分《视觉传播理论框架中的照片作证》这一部分既是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是对照片作证的这一视觉传播方式的深入分析以及重新认识。这里将主要使用视觉传播的相关理论,从视觉认知、视觉表征等不同角度分别论述如何辩证思考照片作证的视觉传播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照片媒介的实证功能。 “照片作证”这种信息传播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等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而且发展越来越活跃,面对这种现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相关学术研究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视觉传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