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残云是一位具有岭南特色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家,目前学术界对其民国时期小说的研究更为集中于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评价,着眼于小说所反映出来的从不同角度揭露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苦难。因此,对这个时期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开拓,而要想更进一步地理解这个时期陈残云的精神历程及更为客观地评价其作品价值,“人性书写”这个切入口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回顾其本时期的精神历程,一个尤为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陈残云发表中篇小说《风砂的城》后外界形势所发生的变化。为了不至十被定位为“异端分子”,他写了《<风砂的城>的自我检讨》这篇反思性文章。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归文学创作的本心。现在要想重新认识和评价陈残云及其民国时期小说的人性书写,尤为重要的就是重返作品,使之重新陌生化并用现在的知识与之进行深度对话和反思。不可否认,对“人”的主题的关注是需要贯穿小说研究始终的。人性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来的面貌是不一致的。尤其在极致环境下,人的行为会折射出其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秘密。面对战争环境,陈残云从遭受扭曲、陷入迷失和备受压抑的人性书写里形成对“罪”的反思以及由此出发思考人性走向救赎的可能性。同时,从以上的人性书写里提炼和总结出陈残云关于“罪与悔”的战争观。陈残云深挖人的内心,探究人性迷失表现后面的动机,所以笔下的人性并非只有单一的维度,很多时候都是充满着矛盾与挣扎,表达着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绝望。更为可贵的是,他深刻体察出战争环境下每个人所逃脱不了的道德责任,所以他同样把自己放进小说里,与小说人物共同忏悔和承担责任,在字里行间会感受到他所流露出来的对笔下人物的怜悯和宽恕情怀,希望能找到“反抗绝望”的超越性视角。以上所试图回答和论述的问题,既是突破现有研究现状的创新性成果,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在小说书写人性遭受扭曲时,其人性沦陷主要表现为性格扭曲,具体是用手上的权力来对别人施加压力。其中,凶残的权势者为权和欲而不择手段。同样,虚荣心对老百姓人性的腐蚀作用也是非常强大。他们被外在的诱惑驱使着,已经丧失了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更不用谈维持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尊严。面对人性扭曲,在进入人物灵魂时,陈残云是带着理解之心来深入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和道德责任。在书写人性陷入迷失的情形时,小说注重深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人性面对战争环境下的物质匮乏以及在“革命理想”号召下的种种变化。一方面,人物面临着各种欲望的诱惑。另一方面,内心会因为良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裁判他们的欲望而反思和忏悔。在两者的作用下,已陷入迷失的人性而临着巨大的考验,甚至是严酷的拷问。人性在战争环境下是备受压抑的。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掌权人物,他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小说里主要表现为天灾人祸对人性的袭击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使人类稳定的生存秩序和整体利益受到破坏,个人的主体欲求或多或少会受到无情的压制,而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把压抑的本性释放出来,以求在物质和心理上获取最大的补偿。然而,这些做法并没有得到满意的回报,反而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因为一旦欲望过度膨胀,内心没有经过欲望与良知的双重紧张对话,他们是没有办法找到结束苦难的道路,更不可能产生赎罪的想法。因此,即使战争结束,人性受压抑的情形也不会得到丝毫改变。陈残云除了为我们展示人类灵魂的罪恶之外,还担负起拯救灵魂的使命。在战争时期,陈残云积极观察和反思人性的存在困境,在探索人类走向自我救赎的道路上加入了“罪的意识”的维度,让笔下人物在自我忏悔中坚守本心,用耐心来重拾破碎的理想,用善良和爱来呵护人类高贵的灵魂。这些成为了他在写作中所追问的精神母题,使其具有了较为深刻的价值和内涵。然而,这样的追问力度还是不够的。实际上,陈残云小说所展示出来的救赎之路是在此岸世界就能实现的,却缺乏彼岸世界的声音,所以它们在剖析人的内在精神以及展示丰富心灵的维度上还十分有限,而且也没有为人类生存的新的可能性提供自己思考后的答案。在陈残云的小说里,战争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更多被淡化为展现人性的背景,而他重点关注的仍是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陈残云用写作来表现对人性的具体认识,从而追问人类的道德承担,反思人性的原罪,尽可能以公止的眼光和仁慈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环境下人性的挣扎和迷失,包括审视他自己的灵魂。虽然无法摆脱人的原罪,但小说里仍有不少人凭借自己的良知勇于承担苦难,渴望以此得到救赎,重新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这恰好印证了陈残云民国时期小说人性书写里关于“罪与悔”的战争观。事实上,陈残云民国时期小说已经有向“拯救人性”这一终极目标追问的意识。只不过,在需要更加深入洞察战争环境下人性迷失的地方以及探索人类如何才能在重重苦难面前救赎自我的时候,陈残云选择了皈依主流,放弃了个人对良知的继续坚守。自此以后,陈残云只是在现实层面的救赎之路上继续前行,而再没有对此产生超越此岸及往彼岸方向跋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