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成为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种业进入了市场化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种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业已成为种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作为未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正在参与市场角逐。优良品种之间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国种业如何能在新形势下,加快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立足于国际市场,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我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辽宁种子育种、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品种创新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辽宁种子产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提高辽宁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可行性建议和政策决策参考。全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对农业的作用、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产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种业体系的定义、内容及特点。第三部介绍国内外种业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国外种业的情况、特点以及发展模式以及我国种业的发展历史、规模和效益、科研现状、企业类型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状况。第四部分回顾了辽宁种子产业发展历程,介绍辽宁种业体系发展的概况。通过数据分析了辽宁种业的市场特点、科研状况、生产情况、企业情况、良种推广面积以及种子管理机构的情况;同时,对辽宁种子产业的四大体系进行了概述并且说明了发展辽宁种业体系的必要性。第五部分研究辽宁种子企业与国外种子企业发展模式。从产业链条、销售模式、企业宗旨与目标以及研发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第六部分分析了辽宁省种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科研育种投入不足,品种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差,良种良法不配套;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种子保障体系薄弱,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执法经费未得到落实,执法手段落后;企业改制有待深入,迫切需要体制创新;优秀种业企业家人才较为匮乏,重点分析了辽宁品种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第七部分提出了辽宁种业体系发展的对策。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实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三是提升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对种子基地战略布局;六是筹划辽宁种业硅谷的构想。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辽宁种子产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得到完善,通过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为辽宁种业体系市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虽然辽宁种子产业集中度还不高,但市场竞争却很激烈。辽宁种子企业正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种子企业通过自设科研机构,或与国有科研机构联合、向国有科研机构注资,开始涉足品种选育环节。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开始分化,“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正在逐渐成型,一艘“种业航母”将在不久的未来起航。本研究提出辽宁种业体系发展要立足于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鼓励和支持企业改革,通过整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向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提高大型企业对种子产业的整合力;第二,改变目前育种科研工作的现状,积极向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育种科研主体结构转变,建立区域性的商业育种机构;第三,完全实现政府行为的市场化改革,彻底改革原有不适应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法律制度约束,充分发挥种子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作用,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此,政府行为作为必要的补充,做好全方位的扶持工作;而种子企业则要合理定位,搞好改革创新,最终形成辽宁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