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尊道贵德”思想及现代价值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思想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深刻。历史上对《老子》的解读研究代不乏人,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当代学者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同历史上一样成果丰富。这些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至今日《老子》思想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中华民族正值道德复兴、民族精神崛起的时代,更需要从民族文化的源头去寻根。《老了》思想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老子》思想承袭了它以前的中华文明成果,又为同时代及以后的百家学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 《老子》作者及其书,在历史上争鸣不断,经历了颠簸震荡,《老子》其书就更为复杂,不同的版本有篇序的不同,章节次序的不同,甚至关键字句的不同。通行本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影响面最广的文本,马王堆帛节本是考古发现最完整的本子,两者存有较大的差异,加之其它版本就更加“热闹”。不过,这些不同并不影响《老子》的基本思想,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两个观念是“道”与“德”。后世以《道篇》和《德篇》对《老子》分篇,《老子》中“道”字出现了69次,“德”字出现了43次,可见“道”与“德”的重要。本文探讨中认为“道”具有本原性和本体性、规律性和须遵行性、实存性、“自然(燃)”奉献性、非感官感知性和表述的不完整性、可体悟性以及归宿性等特征和含义;“德”具有伦理意义上的品格和本体意义上的万物生成者的含义,也即具有能量性;同时认为“道”与“德”的关系上是:在伦理品格上“德”低于“道”,在本体上“道”生“德”以及“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以德进道关系。这样就对“道”与“德”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而“道”和“德”与万物,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在《老子》通行本第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帛书甲、乙本“势”为“器”。)这段阐述将“道”与“德”巧妙的串接起来,并且点明了道、德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意思是说宇宙万物皆是虚无的道所化生,是德所畜养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物能具形,器能成物,全都因为道生德养。万物光明正确的生存发展之路,莫不是运用尊道贵德的原则自律,修养和实践道德。所以“尊道贵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结合对“道”与“德”的认识分析,认为“尊道”就需要做到:遵奉道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包括基本的社会规律和法则,也包括自然规律与法则);遵奉万物的平等性,做到物我无分,万物同体,尊重万物自然一切所有;遵奉道的归宿性等。“贵德”需要做到:以德的品格作为人们心态和行为的指南,做到知德、重德、守德,念不离德,行不离德;做到育人以德,察人以德:做到要以德的积蓄作为发展的前提。《老子》曰:“重积德则无不克”,只有“重积德”,才最接近对道的体悟,把握万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这点往往是现代人所缺失的。 再看看我们人类目前的一些不尊道贵德现象,我们会发现,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求得自己的发展,认为人类可以,并能够做到一切。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人们对自然万物毫无敬畏之心,在利欲的驱动下变得极端短视,不知尊道贵德为何物,一味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招致自然的“报复”,自然因果规律的惩罚。 老子是大智大慧的思想家,老子哲学思想一样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老子是为人类探明既符合宇宙本体又适合人类本性的生存方式。老子谈德论道,是以人类健康发展为目的。老子思想最终要回归到人,为人们指明方向。所以《老子》的核心思想——“尊道贵德”应成为人们的基本信仰,万物共存和谐发展的基本法则。在道德作为伦理品格意义上如此,在道德作为万物之源的本体意义上依然如此。 在社会发展中,“信仰危机”是不稳定的根源。“尊道贵德”思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信仰,对它的提倡,可以对治现在社会的信仰危机、信仰缺失以及异教纷起等不良局面,利于人们树立“正信”,提升民族精神,促使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同时,提倡“尊道贵德”,同认“道、德”为父母,各种矛盾和纷争就会减少很多,就像同为炎黄的子孙有着共同的血脉和相互的认同感一样,同为道德的子孙也一样应该都具有道德的“血脉”和亲情,所以“尊道贵德”思想是和谐社会建立的真正理论基石。 本文期望能为老子思想的社会普及作些努力,使人们以为的高高在上的老子思想进入寻常百姓的认识观念和日常生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呈现出高发态势。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直接的影响,增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造成了全社会的
本研究中的“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从社会道德层面上讲,它表现为公众对社会规范或人群之间约定规则的自觉遵循,即“讲信用”。从经济层面上讲,它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
日本近代哲学是以引进现代西方哲学为起点而开始其历程的。从明治维新(1868)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近八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明治启蒙思想、近代哲学的产生即明治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