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眼睛何时(when)移动和移向何处(where)是眼动控制所涉及到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眼睛移向何处(即眼跳行为)是由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决定,还是由高水平语言因素决定?目前还处于争论状态,表现为眼动控制模型的不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中文阅读过程中眼跳行为的特点。本论文包含两项研究,共5个实验。研究一主要探讨中文阅读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向注视位置,读者眼跳选择的目标,以及低水平的视觉线索因素是否影响读者的眼跳行为。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高水平语言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跳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一包含3个实验。实验1,以含有目标词为双字词的句子为实验材料,考察偏向注视位置是否存在,读者的眼跳选择目标,以及笔画数对中文阅读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采用2(首字笔画:多、少)×2(尾字笔画:多、少)的被试内设计。让读者阅读包含四种类型目标词的实验句,并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实验2,考察汉字结构对注视位置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素(汉字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被试内设计。实验3,在实验1和2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词切分模糊词组(如“集体力量”)为目标区域,采用阴影标记形成四种呈现方式:正常无阴影条件、词间阴影条件、模糊条件和字间阴影条件,考察词边界信息对词切分模糊词组注视位置效应是否有影响。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进一步探讨高水平语言因素是否对中文阅读的注视位置效应产生影响。分为两个实验。实验4,采用单因素(合成词结构类型:并列、偏正)被试内设计,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考察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实验5在实验4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合成词结构类型:并列、偏正)被试内设计,进一步考察同首词素异结构(如“尘垢”和“尘封”)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实验4的结果。综合两项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的注视事件中,中文读者的眼动行为表现出分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读者对目标词只有一次注视的情况下,首次注视更倾向于落在词的中间位置;当读者对目标词有两次及两次以上注视的情况下,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首位置。表明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单次注视条件下存在偏向注视位置。(2)在多次注视条件下,当读者的首次注视落在词首位置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最高,并且再注视更倾向于落在词尾的位置,表明中文读者的再注视模式比较清晰,有规律。(3)中文读者阅读过程中,对目标词所有向前的注视位置分布并非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平滑曲线,而是在词尾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支持眼睛移向何处的决定是以“词”为基础,词是读者下一次眼跳选择的目标,进一步验证了词在中文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与拼音文字的结果相似,词的低水平视觉线索——笔画数是中文阅读过程中眼睛移向何处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当首字为多笔画字时,首次注视倾向于落在首字位置;当首字为少笔画字时,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双字词的尾字上。从读者对副中央凹词汇的预加工深度的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解释。(5)汉字结构、词边界信息等线索不影响中文读者的眼跳行为。此外,词汇的高水平语言因素——合成词结构亦不影响中文阅读过程中眼睛移向何处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