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效率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眼光,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投资决策的魅力在于,它是企业三大决策之一,并且在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中发挥着连接作用。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细观GDP增长的结构会发现投资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快速的投资增长似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过热”的表面下,暴露的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微观层面企业的过度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的非效率投资在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果、降低企业价值的同时,带来的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如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都对投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产品市场竞争,研究企业过度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目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行业的状况息息相关,管理层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行业竞争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现有的论文多从企业内部治理和股权性质角度,分析过度投资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本文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动因归类为代理原因和非代理原因。代理原因,是指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过度投资;非代理原因,是指过度投资并不是管理层出于为自身谋利而造成的,非代理原因包括很多,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干预和管理层过度自信两个原因。并结合不同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的差异,试图发现这两类原因在不同竞争程度的市场存在的证据。
综上,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研究市场竞争程度的差异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时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样本进行分组,分析在不同的竞争程度下各制约机制对过度投资的制约效果。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A股2007-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结合其产品市场竞争情况对企业过度投资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在本章,首先对选题的研究背景进行说明,接着结合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目的,提出本文研究过度投资问题的切入点。其次,阐述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内容安排和预期贡献。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分为国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文献评述三个部分。国内外文献综述中,将对过度投资的动因、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和产品市场竞争分别进行综述。
第三章是相关理论分析与假设。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过度投资和产品市场竞争在本文中的含义。其次提出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最后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共提出六个假设,分别为:H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过度投资行为;H2:总体上看,低竞争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比高竞争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严重;H3:政府干预与过度投资存在相关性,在市场机制相对成熟的行业中,政府干预越强,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然而在低竞争性行业,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H4: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管理层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现象。在高竞争组,管理者自信与过度投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低竞争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H5:管理层持股作为有效的高管激励手段,可以发挥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且在低竞争组治理效果更明显;H6:股权集中度与过度投资存在非线性相关性,且在低竞争度的分组中优化所有权结构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过度投资。
第四章是研究设计。本章分为数据来源说明、变量选取与计量和模型构建三个部分。在计量过度投资时,选取Richardson(2006)的最佳投资模型作为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基础;其次,为从相对和绝对两个角度验证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提出模型三;最后针对非代理原因(政府干预、管理层过度自信)造成的过度投资,提出模型四,针对代理原因(非有效的公司治理)造成的过度投资,提出模型五,并依据产品市场竞争的程度,将样本分为高竞争组和低竞争组分别回归。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与检验。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本章展示了模型回归结果的数据表格,并对表格内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前文假设。
第六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在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得到的结论,并依据结论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从完善高管激励机制、发展健康的市场竞争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制度环境建设三个角度提出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为研究创新点及不足。本章分为三个部分:论文的贡献与创新点、论文不足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
三、研究结论
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对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确实对治理过度投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投资现象。根据文章分析需要,将过度投资的动因重新分类为代理原因和非代理原因,并结合市场的类型发现,在高竞争的市场中,形成过度投资的原因主要是非代理问题(政府干预),而在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中,由于管理层寻租导致的过度投资和非代理原因产生的过度投资现象并存。
第二,确实发现了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有着显著影响的经验证据。在模型三的回归中,产品市场竞争变量表现出对过度投资的制约效果,且在高竞争组这种制约效果更明显。
第三,确实存在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且这种干预在高竞争行业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随着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该行业内的过度投资更严重。
第四,研究发现在垄断行业管理层的过度自信指标与过度投资的规模显著正相关,而在高竞争行业该指标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则不显著。这是因为,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其过于乐观估计未来收益和忽视风险、突发状况,从而导致过度投资的发生。而在高竞争组,由于竞争存在信息效应,使高管作出判断时可以从市场获取更多信息,从而缓解了过度自信对于过度投资的助长作用,使得回归结果不显著。另一方面,在低竞争组在缺乏高效淘汰机制的约束下,高管更多依赖自身主观判断,使过度自信与过度自信的关系更显著。
第五,公司治理方面,高管持股在两类分组中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且在低竞争组治理效果更明显;优化股权集中度可以有效改善垄断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而在另一分组中则表现不明显。
四、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企业的投资离不开它所生存的环境——市场,因此本文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过度投资问题。产品市场竞争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是在经济学中,竞争程度的定义却是从每一个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各企业间产品的差异性等微观的视角来定义的。那么,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是否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各种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是否均为有效?这是本文的切入点。文章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求得不同行业中的产品市场竞争水平,并分为高竞争组合和低竞争组,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第二,本文在经典的Richardson过度投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的创新。在求过度投资变量时,依然选择企业总投资的模型的正残差来获得,而在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时,则将治理因素和非治理因素分开,以区别在治理过度投资时企业可以控制的影响因素和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第三,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对过度投资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时,将其分类为治理因素和非治理因素,并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变量设计上存在不足。在使用赫芬德尔指数对产品市场竞争变量进行量化处理时,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只选择了上市公司的数据,这可能使该指标无法完整的反映整个行业的状况。第二,考虑因素不足。由于影响投资的因素非常多,本文只选用托宾Q,企业规模,融资约束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这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第三,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本文研究结论对非上市公司、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金融和保险业上市公司不一定适用。
一、研究目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行业的状况息息相关,管理层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行业竞争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现有的论文多从企业内部治理和股权性质角度,分析过度投资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本文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动因归类为代理原因和非代理原因。代理原因,是指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过度投资;非代理原因,是指过度投资并不是管理层出于为自身谋利而造成的,非代理原因包括很多,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干预和管理层过度自信两个原因。并结合不同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的差异,试图发现这两类原因在不同竞争程度的市场存在的证据。
综上,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研究市场竞争程度的差异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时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样本进行分组,分析在不同的竞争程度下各制约机制对过度投资的制约效果。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A股2007-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结合其产品市场竞争情况对企业过度投资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在本章,首先对选题的研究背景进行说明,接着结合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目的,提出本文研究过度投资问题的切入点。其次,阐述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内容安排和预期贡献。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分为国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文献评述三个部分。国内外文献综述中,将对过度投资的动因、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和产品市场竞争分别进行综述。
第三章是相关理论分析与假设。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过度投资和产品市场竞争在本文中的含义。其次提出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最后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共提出六个假设,分别为:H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过度投资行为;H2:总体上看,低竞争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比高竞争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严重;H3:政府干预与过度投资存在相关性,在市场机制相对成熟的行业中,政府干预越强,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然而在低竞争性行业,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H4: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管理层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现象。在高竞争组,管理者自信与过度投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低竞争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H5:管理层持股作为有效的高管激励手段,可以发挥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且在低竞争组治理效果更明显;H6:股权集中度与过度投资存在非线性相关性,且在低竞争度的分组中优化所有权结构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过度投资。
第四章是研究设计。本章分为数据来源说明、变量选取与计量和模型构建三个部分。在计量过度投资时,选取Richardson(2006)的最佳投资模型作为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基础;其次,为从相对和绝对两个角度验证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提出模型三;最后针对非代理原因(政府干预、管理层过度自信)造成的过度投资,提出模型四,针对代理原因(非有效的公司治理)造成的过度投资,提出模型五,并依据产品市场竞争的程度,将样本分为高竞争组和低竞争组分别回归。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与检验。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本章展示了模型回归结果的数据表格,并对表格内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前文假设。
第六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在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得到的结论,并依据结论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从完善高管激励机制、发展健康的市场竞争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制度环境建设三个角度提出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为研究创新点及不足。本章分为三个部分:论文的贡献与创新点、论文不足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
三、研究结论
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对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确实对治理过度投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过度投资现象。根据文章分析需要,将过度投资的动因重新分类为代理原因和非代理原因,并结合市场的类型发现,在高竞争的市场中,形成过度投资的原因主要是非代理问题(政府干预),而在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中,由于管理层寻租导致的过度投资和非代理原因产生的过度投资现象并存。
第二,确实发现了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资有着显著影响的经验证据。在模型三的回归中,产品市场竞争变量表现出对过度投资的制约效果,且在高竞争组这种制约效果更明显。
第三,确实存在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且这种干预在高竞争行业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随着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该行业内的过度投资更严重。
第四,研究发现在垄断行业管理层的过度自信指标与过度投资的规模显著正相关,而在高竞争行业该指标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则不显著。这是因为,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其过于乐观估计未来收益和忽视风险、突发状况,从而导致过度投资的发生。而在高竞争组,由于竞争存在信息效应,使高管作出判断时可以从市场获取更多信息,从而缓解了过度自信对于过度投资的助长作用,使得回归结果不显著。另一方面,在低竞争组在缺乏高效淘汰机制的约束下,高管更多依赖自身主观判断,使过度自信与过度自信的关系更显著。
第五,公司治理方面,高管持股在两类分组中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且在低竞争组治理效果更明显;优化股权集中度可以有效改善垄断行业的过度投资现象,而在另一分组中则表现不明显。
四、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企业的投资离不开它所生存的环境——市场,因此本文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过度投资问题。产品市场竞争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是在经济学中,竞争程度的定义却是从每一个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各企业间产品的差异性等微观的视角来定义的。那么,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是否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各种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是否均为有效?这是本文的切入点。文章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求得不同行业中的产品市场竞争水平,并分为高竞争组合和低竞争组,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第二,本文在经典的Richardson过度投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的创新。在求过度投资变量时,依然选择企业总投资的模型的正残差来获得,而在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时,则将治理因素和非治理因素分开,以区别在治理过度投资时企业可以控制的影响因素和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第三,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对过度投资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时,将其分类为治理因素和非治理因素,并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变量设计上存在不足。在使用赫芬德尔指数对产品市场竞争变量进行量化处理时,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只选择了上市公司的数据,这可能使该指标无法完整的反映整个行业的状况。第二,考虑因素不足。由于影响投资的因素非常多,本文只选用托宾Q,企业规模,融资约束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这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第三,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本文研究结论对非上市公司、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金融和保险业上市公司不一定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