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内镜下多隧道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multi-tunnel dissection,ESMTD)用于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了解其对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68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病变直径>3cm,或病变累及管腔>1/2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SMTD组与ESD组,每组34例。ESMTD组采用内镜下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均口服泼尼松预防术后狭窄。评价不同组患者病变切除情况及术中不良事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观测术后12个月内病灶残留及复发。采用电话随访观测术后6个月内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采用Stooler分级标准进行狭窄分级。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ESMTD组与ESD组患者在个人特征、病变分型、病变直径、吸烟史及饮酒史等基线特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ESMTD组手术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分别为88.5±13.6min与51.6±9.4min,均显著低于ESD组(P<0.05);ESMTD组与ESD组患者病变剥离速度分别为15.1±4.3 mm2/min 与 11.2±5.4 mm2/min,ESMTD 组患者显著较快(P=0.002)。(3)ESMTD组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与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4.1%与91.2%;ESMTD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ESD组(P<0.05),但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304)。(4)ESMTD组与ESD组术中出血量及分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SMTD组固有肌层损伤分级及创面基底损伤分级均显著低于ESD组(P<0.05)。ESMTD组与ESD组穿孔、迟发性出血、术后感染及胸痛等并发症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 14.7%与 35.3%,ESMTD 组显著较低(P=0.049)。(5)ESMTD组与ESD组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9.4%(10/34)与55.9%(19/34),ESMTD组发病率显著低于ESD组(P=0.027),秩和检验结果显示ESMTD组术后狭窄分级显著低于ESD组(P=0.02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ESMTD组术后6个月内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χ2=5.715,P=0.017)。(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ESMTD或ESD)、病变直径及手术时间是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ESMTD可降低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病变直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是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ESMTD为早期大面积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操作性较高的技术方法,其有效改善了术中操作视野,缩短了手术时间,提升了病变剥离速度,同时减少了患者食管黏膜及固有肌层损伤。(2)ESMTD可显著提升早期大面积食管癌的病灶切除效率,对改善患者中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ESMTD可显著减少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再次手术治疗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