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脑部肿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不健康生活方式、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节奏过快、社会压力等不良因素综合作用加剧,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脑梗死具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易复发、致残后遗症严重等临床特点,一旦发病则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并给其家庭带来繁重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是一项被广泛关注的健康事件。临床上多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规则提出的分型方法将脑梗死分为前循环脑性(涵盖完全性和部分性)、后循环脑性及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后循环脑梗死约占比全部卒中的20%,临床表现复杂,致残并遗留严重后遗症率高达18%,致死率(3.6%)远高于其它疾病,使得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一直是临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与其主要供血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形态及结构异常密切相关。随着血管显影技术及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渐成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基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结合椎-基底动脉结构、形态特征,对其结构变异进行分型,包括一侧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基底动脉迂曲延长(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并分析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各亚型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与后循环各区域(小脑后下动脉区、小脑上动脉区、底动脉区及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的关系;并深入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意义,为后循环脑梗死寻找干预措施及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筛选并收集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例资料完整性、患者知情同意、依从性及随访跟踪等情况,排除87例病例;最终共513例病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经磁共振等血管影像检查并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师确诊为脑梗死。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有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及结构异常;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和对照组。变异组为有椎-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变异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为同期筛选的无椎-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变异的脑梗死患者。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糖、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狭窄等,并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根据脑梗死区域,基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分区,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后循环脑梗死的密切关系等,将变异组和对照组病例的脑梗死类型分为后循环脑梗死和其它类型脑梗死;其中后循环脑梗死包括小脑后下动脉区(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梗死、基底动脉区(basilar artery,BA)梗死、小脑上动脉区(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梗死、大脑后动脉区(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梗死;其它类型脑梗死包括前循环脑梗死、混合有前后循环区域的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或其它类别的脑梗死。分析并比较两组病例脑梗死类型占比,探究椎-基底动脉系统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根据椎-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变异类型再分为一侧椎动脉优势组及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两个亚分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结构形态变异类型与后循环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最后,将性别、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糖、高脂血症、饮酒史、吸烟史、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类型设置为自变量,将因变量设置为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自、因变量的关系,探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发病高危因素影响强弱,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依次为:一侧椎动脉优势(OR=6.399);基底动脉迂曲延长(OR=5.18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5.065);高脂血症(OR=4.746);高血压(OR=3.950);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OR=2.065)。提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侧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变异组中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占比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中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它类型脑梗死为主,占比分别为39.76%、27.83%。变异组病例中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2=60.991,P<0.001);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中PICA区梗死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2=25.503,P<0.001);但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中PCA区梗死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2=62.884,P<0.001);同时,变异组中其它类型脑梗死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2=68.369,P<0.001)。3.一侧椎动脉优势组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中,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脑梗死、BA区脑梗死、SCA区脑梗死、PCA区脑梗死及其它类型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变异组共纳入病例186例,其中男109例,女77例,平均年龄63.57±8.43岁;高血压病例159例,糖尿病病例112例,高脂血症病例6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例97例,有吸烟史病例39例,有饮酒史病例54,动脉狭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54例。对照组共纳入病例327例,其中男189例,女138例,平均年龄64.13±5.41岁;高血压病例231例,糖尿病病例209例,高脂血症病例9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例85例,有吸烟史病例63例,有饮酒史病例103,动脉狭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108例。变异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有无吸烟史、饮酒史及动脉狭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变异组病例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合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c~2值分别为35.436、14.328、13.417,P值均<0.001)。结论:1.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一侧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类合并症的患者要提前采取预防干预措施,以期预防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减轻后循环脑梗死病情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2.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无形态及结构异常的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以PCA区梗死为主,提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梗死区域具有相关性。3.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类型(VAD和VBD)与后循环脑梗死及梗死区域无明显相关性。4.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与结构异常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