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MDCT及其重组技术,通过观察及测量食道下段、胃食道连接部(GEJ)及胃底厚度及形态,讨论正常胃食道连接部(GEJ)在MDCT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2009.5-2010.3进行MDCT体检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7.3岁。所有检查者检查前空腹12小时,于检查前5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40mg,饮水1000ml,后服藕粉100ml,再服水100ml,以充分扩张食道及胃,再行MD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VCT64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层厚64mm×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35s/360°,FOV 370-400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90ml,注入速率3ml/s,注射对比剂后30s开始动脉期扫描,60s为实质期扫描,2min左右进行平衡期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各体检者食道下段、胃食道连接部及胃底壁厚度,计算均数及标准差。[结果]20例体检者食道下段、胃食道连接部及胃底壁厚度分别为2.37±0.72mm,5.82±0.48mm,3.01±0.69mm。经观察,正常胃食道连接部Z线基本平左侧膈角水平。[结论]MDCT动态增强扫描及重建技术能较好、直观显示胃食道连接部结构,将横断位与冠状位、斜矢状位相结合,较准确测量其厚度,为研究胃食道连接部肿瘤奠定基础。低张服水及藕粉的准备方法,有利于观察胃食道连接部结构。同时,该法显示胃食道连接部Z线基本平左侧膈角水平。[目的]运用MDCT及其重建技术对GEJ癌进行术前分型及TNM分期,评价MDCT对于GEJ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胃镜确诊胃食道连接部癌患者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7-81岁,评价年龄68.2岁。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进行胸腹联合扫描,重建层厚lmm。定义左侧膈角为Z线水平,确定肿瘤中心位置,测量其与左侧膈角距离,根据Siewer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将影像结果与手术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同时结合横断位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术前TNM分期,并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试验40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Ⅰ型5例(12.5%),Ⅱ型18例(45%),Ⅲ型17例(42.5%),MDCT对于Ⅰ、Ⅱ、Ⅲ型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0%(4/5)、88.9%(16/18)、88.2%(15/17),特异性分别为97.1%(34/35)、86.4%(19/22)、95.6%(22/23)。病理证实T1-2期4例(10%),T3期6例(15%),T4期30例(75%),MDCT对T1-2、T3、T4分期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5%(4/5),66.7%(4/6),86.%(26/30);特异性分别为94.4%(34/36),88.2(30/34)%,90.0%(9/10)。N分期诊断(直径超过10m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规则强化为转移淋巴结)敏感性59.4%(19/32),特异性88.9%(8/9)。M分期(胸腹)诊断准确度100%。[结论]MDCT及其重组技术可以为GEJ癌的分型、TNM分期提供客观、有效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从而明确病人归属,判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目的]通过MD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胃食道连接部癌供血动脉及血供情况。探讨MPR、VR、CPR对胃食道连接部癌供血动脉显示率及显示情况。[材料与方法]40例在我院经胃镜确诊胃食道连接部癌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7-81岁,评价年龄68.2岁。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胸腹联合扫描,统计MPR、VR、CPR对GEJ癌供血动脉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卡方检验三种重建方法显示率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GEJ癌的供血动脉主要为胃左动脉(LGA),其中2例合并膈动脉分支供血。VR、MPR、CPR对LGA显示率分别为92.5%,97.5%及50%,VR与MPR在LGA显示率及显示状况上无差异,两者优于CPR。对于膈动脉分支显示率,仅MPR能显示,VR与CPR不能显示。[结论]MD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胃食道连接部肿瘤供血动脉及血供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与肿瘤关系,为经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介入治疗提供可靠信息。胃食道连接部癌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胃左动脉,少数合并膈动脉供血。对于LGA显示,MPR与VR互补,且优于CPR;对于膈动脉细小分支显示,MPR优于VR及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