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老之学作为道家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黄老之学以老子哲学为中心,但在政治实践上创造性地发挥了老子的道论,形成了其独特的“治道”。黄老治道以其理论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国家管理和政治实践提供系统的指导思想。本文在对黄老之学的基本文献如出土文献《黄帝四经》、《伊尹·九主》,传世文献《管子》、《慎子》、《庄子》外篇、《尹文子》、《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黄老治道的主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提炼,尤其对过去从思想上关注不够的文献如《伊尹·九主》、《尹文子》、《慎子》、《鹃冠子》、《文子》等加以重视,并将黄老思想和我国当代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发掘出黄老治道中的自由、科学、民主、公正、法治等思想,而且结合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演化,对当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就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本文将黄老治道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无为而治、因循时变、形名、刑德四个方面。黄老无为治国理念,在继承老庄无为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儒家以仁德为本、以礼仪为纲的治国思想,以及法家法、术、势相统一的治国理论,由此表现出更大的可行性、操作性和积极性;黄老因循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顺应人情风俗两个方面,这不仅仅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更是对君主治国治民的期望;时变思想不仅包括一年政事随季节变化的“顺时立政”思想,还有主张因时代变化而及时变法、反对僵化保守的含义;形名思想包括“形名相应”的政治形名思想和“正形名”、“定名分”的正名思想,是黄老学派“道生法”理论在治国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刑德思想把阴阳与刑德结合起来,主张刑德兼施、先德后刑,为黄老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根据。黄老治道蕴含精深之理,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别是面对当今中国新一轮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其所包含的政治智慧更加引人注目。黄老无为思想的本质是“天下为公”和“以法治国”,这对推动我国政治的开放性和科学民主立法、司法改革具有参考价值。黄老之学中丰富的因循时变思想是在一个渐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变化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因循“道”、“理”的原则性与具体实践的灵活性相结合,使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与当前执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黄老学派的形名思想对孔子的“正名”论与老子的“无名”论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以形正名、形名法定、循名责实、官不兼事等观点对克服党政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刑德”作为黄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本质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服务与规范的关系,凡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就是德,对破坏经济、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打击就是刑。联系当今,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黄老刑德思想对当代发展民生、厉行法治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既发黄老治道之幽微,更思其于现代社会之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试为解决当今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