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在演绎推理中评价结论的有效性或推出结论时常常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表现出接受可信结论、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已有研究在三段论推理中发现了信念偏差效应,并提出多种理论或模型试图说明信念偏差效应发生的机制。结论评价任务是演绎推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要求被试判定从给定前提中能否必然地推出给定的结论。本研究采用结论评价任务考察多种类型演绎推理形式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甄别各种关于信念偏差效应的理论解释之优劣,探测前提可信性与信念偏差效应的关系,并探讨信念偏差效应随年龄发展变化的模式,以及逻辑教学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作用等问题。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信念偏差效应在不同类型演绎推理任务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结论可信性主效应在各种类型的演绎推理中普遍存在,但结论可信性和有效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类型演绎推理中的具有相同逻辑性质的推理问题中并非必然出现。 2.已有的关于信念偏差效应的各种解释(选择性检查模型、必然性误解模型和心理模型理论)都不能充分地预期和解释本研究发现的全部信念偏差现象。比较而言,心理模型理论通过修正能够预期和解释较多的实验现象,并对信念影响推理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从而显示出一定的理论优势。 3.在不同类型的演绎推理形式中前提可信性对推理的作用是类似的,即结论有效性在前提可信时的效应大于其在前提不可信时的效应,说明被试在前提可信时更倾向于进行逻辑分析。前提可信性可以改变多模型推理问题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大小,但并不改变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 4.信念偏差效应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减弱,信念偏差效应的发展模式似乎既与推理问题的逻辑形式有关,也与被试的特定推理能力有关。形式逻辑训练并不能改变信念偏差效应的大小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