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语言学将语言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认为多样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和谐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境内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语言的多样化和语言生态的和谐。在一个多语共存的区域,必然存在语言的冲突与竞争,而语言和谐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语言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因此,对语言多样性的维持,不仅是为了保护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建构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黔西北地区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35个民族以及穿青人、蔡家人等未识别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当地不同语言分布密集,各民族使用、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语言使用的发展变化也十分复杂。因此,研究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的语言生态,在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和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理论意义,也能为语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现实依据。本文以生态语言学提倡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框架,从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考察影响语言生态的内外因素,探讨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和谐与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以外,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概述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语言生态格局。首先,从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环境、民族人口及分布格局等方面简要介绍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对黔西北地区主要语言的分布及其音系等基本情况的介绍,阐述该地区多语共存的语言生态格局,并分析语言生态格局的成因;第三,介绍黔西北地区语言关系的演变情况,分析民族杂居区双语或多语现象的普遍性和不同语言在使用上的层次性特点,概述不同类型民族杂居区域的语言生态状貌及其分布格局。第二章:对比分析黔西北地区各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机制。本章对调查点的汉语、彝语、苗语、仡佬语、布依语和蔡家话的语音结构、规则结构(包括语义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族群接触和语言接触中各语言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考察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多语接触中语言的内部生态和谐状况。第三章:以毕节市大屯彝族乡三官彝汉杂居村落彝族的语言使用为个案,调查分析黔西北单一民族相对聚居型区域少数民族的双语生态。本章首先对三官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次,考察彝、汉语言接触中词汇的发展;第三,从彝族彝、汉双语使用的能力、双语掌握的途径和目的、语言态度等方面,考察黔西北单一民族相对聚居型区域少数民族双语生态的社会基础。第四章:以大方县鼎新彝族苗族乡同心村为个案,调查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各民族的语言使用与多语和谐情况。首先介绍同心村的民族、语言和调查的基本情况;其次,从同心村苗族、彝族、布依族语言使用情况和使用特征,多语使用的场合、多语习得的途径等方面考察黔西北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语言生态的现实状况;第三,通过对不同民族母语能力的统计调查,分析黔西北多民族散杂居型区域大多数少数民族在稳定使用母语的同时,青少年母语能力部分减退和汉语强势地位的形成原因。第五章:以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仡佬族母语生态为个案,分析黔西北少数民族转用汉语型区域多语接触中仡佬族母语内部结构的变异情况,并调查仡佬族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首先介绍红丰村仡佬族及其母语的基本情况;其次,对比仡佬语与大方彝语语音结构的特点,分析仡佬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借用方式;第三,探讨语言接触引发的仡佬语语序演变;第四,从语言能力、语言评价、语言倾向与语言期望等角度调查了解仡佬族的语言态度及其对多语使用和母语保持的影响。第六章:以“知晓度”、“知晓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衡量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已颁布的有关语文法规的知晓水平,了解语言人对语文法规的认识情况,获取他们对自身语言行为的评价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了解语文法规在民族杂居区的推广普及情况,分析政府相关举措的实施效果,为语文法规的深入施行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参数,为民族杂居区语言多样化的保护引发国家层面的宏观思考。第七章:总结分析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首先根据对三种类型民族杂居区域的调查结果,总结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的特点;其次,按不同类型的民族杂居区域论述语言生态发展的趋势;最后,分析影响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语言保护提供思路。第八章:基于前文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和谐共生的多语生态保护问题。本章着重分析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从生态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民族杂居区语言资源的保护加以思考,最后提出几项保护语言生态的策略和措施。本文通过多项具体指标的社会调查获得研究数据,运用定量研究和社会统计方法,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客观地描述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和语言生活的真实面貌。研究意义在于如下两方面:1、尝试将生态语言学应用到对黔西北民族杂居区复杂的语言环境的调查分析中去;2、试图运用生态语言学的原理来解决黔西北民族杂居区维护语言多样性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